要了解这段对话,就得先了解对话内容涉及到的几个人物。 卫君,是指卫出公蒯辄,卫灵

惜儿说历史 2024-10-12 09:06:40

要了解这段对话,就得先了解对话内容涉及到的几个人物。 卫君,是指卫出公蒯辄,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因得罪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逃往晋国。灵公死后,即立蒯辄为君。这时,晋国把蒯聩送回卫国,想借此侵略卫国,因为卫国拒绝蒯聩回国。当时,孔子居卫,卫国人以蒯聩得罪父亲灵公,故此立嫡孙蒯辄为王。冉有因此有疑问,故问孔子。 伯夷、叔齐,这两人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王位而出逃,这与卫国父子争君位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故子贡借此事了解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 在这里,子贡并没有当着孔子的面而指出非议卫君,而是巧借伯夷、叔齐的事迹,这是因为,君子居住在卫国,不能非议卫国的大夫,更何况是国君。 而孔子借助伯夷、叔齐的事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伯夷谦让王位,是以父命为尊,而叔齐则是以天伦为重。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且都合乎天理之正,自然受到人民的颂扬,可谓各得其志。他们品格高尚,不贪恋权位,求仁得仁,又有什么怨恨呢。 反观卫君,为了权位,拒绝父亲蒯聩回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孔子既然颂扬了伯夷、叔齐,自然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子贡从这听出了孔子的意思,所以以之告诉冉有。 整章翻译过来,就是: 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 子贡说:“是呀,我去问问他。” 子贡走进孔子屋里,说:“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 孔子说:“是古代贤人。” 子贡说:“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 子贡出来后,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