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中,虽以“十全老人”自居,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中,他常常遭遇满朝反对,几乎孤

鸿史观 2024-10-12 15:35:09

乾隆一生中,虽以“十全老人”自居,但在一些重大决策中,他常常遭遇满朝反对,几乎孤军奋战。准噶尔战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1754年,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乾隆认为这是清朝解决这一西北顽敌的良机,然而从朝堂到军队,无人赞同他的决定,唯一支持他的人竟是他的妹夫傅恒。

“满朝文武都反对,乾隆却偏要一意孤行。”

1754年,乾隆面临着一场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准噶尔汗国陷入内乱和瘟疫,清朝是否应该趁机出兵?几乎整个朝廷都反对再度出兵西北,除了傅恒一人。

这场决策,既是乾隆个人的孤注一掷,也是他与朝廷大臣们在治国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分歧。

乾隆并不是盲目决策者。在他看来,准噶尔的内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清朝可以借此机会彻底解决西北边疆的威胁。

准噶尔一直是清朝边疆的最大对手,早在康熙年间,清朝与准噶尔的几次大战虽然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这一强大的蒙古部落势力。准噶尔的崛起始终让西北不稳,影响着整个清朝边疆的安全局势。

对于乾隆来说,西北的稳定是关乎整个清朝安全的大问题。他认为,趁着准噶尔汗国因为权力斗争和瘟疫而陷入困境,这是清朝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

如果此时不打,准噶尔的势力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恢复,甚至更加强大,清朝可能再难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历史不会给你两次机会。” 这是乾隆内心坚定的声音。他深知这是千载难逢的时刻,一旦错过,后果将不可估量。

乾隆的这一决定几乎遭到了满朝文武的普遍反对。反对声中最主要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战争消耗巨大:上一次与准噶尔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给国库带来了巨大压力。大臣们担心,再次出兵准噶尔将使财政不堪重负。

国内问题繁多:当时清朝国内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大臣们认为此时开战,会使国内问题进一步加剧。尤其是西南和江南地区的治理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

战争不可控因素多:准噶尔汗国虽然内乱,但依然是个强大的对手,清军能否迅速获胜充满了不确定性。战争一旦拖延,清朝将陷入更加复杂的局面。

刘统勋等重臣甚至详细列出了战争的成本,劝说乾隆放弃这一冒险。他们认为,清朝此时不宜主动出击,而应该采取防守策略,静观其变。

在众多反对声中,唯有傅恒站出来支持乾隆。傅恒不仅是乾隆的亲信,更是他在战场上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傅恒并非没有顾虑,他同样清楚战争的风险,但他从战略的角度认为,准噶尔的内乱正是清朝动手的最佳时机,错过这一时机,清朝可能再难有机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傅恒不仅力挺乾隆的决策,还主动请缨,愿意亲自率军出征。他的信心和勇气给了乾隆巨大的支持。

傅恒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出兵,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军事计划,展示了他的战略眼光。 乾隆因为有傅恒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相信,只要行动果断,战争必定能够快速取得胜利。事实证明,傅恒的判断是准确的。

1755年,傅恒亲自率领清军进攻准噶尔。战事进展出乎意料的顺利。准噶尔汗国因为内部混乱、缺乏统一的领导,迅速被清军击溃。

清军几乎不费太多代价,便攻占了准噶尔的首都伊犁,俘虏了准噶尔的汗王达瓦齐。

这次胜利不仅仅是清军的军事胜利,更是乾隆在决策上的一次巨大成功。通过这场战争,清朝彻底解决了准噶尔的威胁,西北边疆也因此得到长时间的安定。这一决定为乾隆赢得了巨大的威望,傅恒也因战功赫赫,成为朝廷的英雄。

胜利背后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傅恒在这场战役中因长时间在恶劣的环境下带兵作战,身体逐渐虚弱,不久后因病去世。傅恒的去世让乾隆感到无比的遗憾,失去了这位忠诚的将领,乾隆心中空缺难填。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