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这位权谋家终于按捺不住,推翻了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恢复帝制,自封为皇帝,竟然将中华民国改称为“中华帝国”。这一决定引发了全国的强烈反对。 就在袁世凯的“皇帝梦”初现时,蔡锷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建护国军,发起讨伐。这场起义不仅是对袁世凯的反抗,也是蔡锷与袁世凯关系变化的体现。 回顾辛亥革命时期,蔡锷与袁世凯曾并肩作战,迫使清帝退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犹如“东风与西风”。 起初,蔡锷对袁世凯颇有信任,认为他能维护革命成果。然而,自1913年袁世凯当上总统后,权力欲望显露,蔡锷开始警觉。袁世凯也担心蔡锷这位军事天才在南方势力膨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因此,袁世凯将蔡锷调至北京,给予他一个经济界督办的闲职,试图拉拢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然而,蔡锷对袁世凯的信任早已不复存在,袁世凯的拉拢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最终,袁世凯对蔡锷采取了软禁的手段。 在北京,蔡锷目睹了袁世凯的种种专权行径,尤其是他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令蔡锷心中怒火中烧,决心反袁护国。然而,身在京城,远离部队的他,虽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 聪明的蔡锷决定以“浪荡公子”的形象迷惑袁世凯,故意游荡于夜总会,借此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此期间,他邂逅了红颜知己小凤仙,二人之间的传闻迅速传开,蔡锷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一切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他对蔡锷的行为感到轻蔑,认为他无法胜任大任。于是,袁世凯放松了对蔡锷的监视。 蔡锷趁机策划逃离北京。在小凤仙的帮助下,他成功脱身,东渡日本,再经台港返回云南。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回到云南后,迅速部署护国计划,争取各方支持。袁世凯得知蔡锷意图反抗,试图以信件劝说他回心转意,称“有事好好说,何必动干戈”。 蔡锷对此毫不留情,拒绝了袁世凯的劝说,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随后,他请梁启超起草了《云南致各省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号召各省共同讨伐袁世凯,护国之战正式打响。 护国军如猛虎出笼,攻城略地,战果显著。尽管蔡锷的新军在数量和装备上不及北洋军,但作为正义之师,他们得到了周边省份的支持,甚至还获得了国外爱国人士的资金援助。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蔡锷的护国军势如破竹,逼得袁军节节败退。尤其是在1916年的四川战役中,蔡锷亲自指挥,成功牵制了敌军主力。随着护国之战的深入,全国反袁运动高涨,形势如春风化雨。 面对内外压力,袁世凯意识到形势危急,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废除帝制,短暂的“皇帝梦”终于破灭。然而,蔡锷也在不久后因病去世,年仅34岁,护国元勋陨落,举国哀悼。 蔡锷护国讨袁之战,顺应了民心,改变了历史进程,成功阻止了袁世凯复辟的企图,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正如古语所言:“时势造英雄”,蔡锷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敬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