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梁启超“一门九子三院士”的背后大功臣,为梁启超生下了六子女,却一辈子无名无分,最终死在了牛棚中。 她叫王桂荃,原名王来喜,她的悲惨命运在出生不久后便被注定了: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去世,4岁又没了父亲,并被继母卖给了人贩子。几经转手后,她被卖入了李家。 李家小姐李蕙仙正是梁启超的夫人,她在一次回家省亲时看中了王桂荃,并将她带入了梁家,而这一带:她一生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惊天逆转。 梁启超是一夫一妻制的倡导者,可无奈李蕙仙身体不大好,生下的长子夭折,所生的二子梁思成幼年又身体不好。为了延续梁家的香火,李蕙仙主动提出要给丈夫纳妾,看来看去,她看中了丫头王桂荃。 1903年,17岁的王桂荃被送进了梁家的卧室。当天夜里,即将行房前,梁启超将丑话说在了前头,他说:“我主张一夫一妻,因此蕙仙是我妻子,而你只能是丫头,孩子出世也不能喊你娘!” 王桂荃当真想不到,新婚当晚,丈夫会把这番“丑话”说出来。她心里咯噔一下,其实,就算梁启超不说,她心里也是明白的,但他说出来的瞬间,她仅存的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长期寄人篱下的王桂荃很快在这个家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生育的工具。于是,她一边拼命地给梁家开枝散叶,一边尽心尽力地照顾梁家的孩子,她将丈夫和李蕙仙的孩子也当做亲生孩子看待。 王桂荃的懂事,让她赢得了梁家人的尊重。为了帮助丈夫推行“一夫一妻制”的主张,她从不和人说起自己的身份,她也不让孩子们叫自己娘。而梁启超也从不叫她的名字,只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 如此一来,世人便都以为梁启超真的只有一个妻子。王桂荃像个小透明一样,但她做的事却又是最多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着全家远走海外,一去就是14年。陪着丈夫流亡的日子里,王桂荃一边照顾孩子们、料理家事,一边自学日语,帮助丈夫处理各种事务。 王桂荃的任劳任怨感动了李蕙仙,也让梁启超对她生出了愧疚之情。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女子,多少是亏欠的。 1924年,李蕙仙因病辞世,此时,她最小的女儿刚刚16岁。这之后,照顾梁家上下的重担,完完全全地落到了王桂荃身上。 王桂荃成了梁家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可梁启超却依旧未给她名分。这背后原因,自然与他倡导的“一夫一妻制”有关。梁启超想永远给世人营造“一夫一妻制”典范的形象,所以,他即便有心想扶正王桂荃,也终究没有那么做。他依旧在公众场合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不肯承认她的地位。 5年后,梁启超也离世了,走之前,他含泪对王桂荃说:“真对不起你,给不了你一个正式的名分,我走后,你和孩子们该怎么办呢?” 王桂荃心里没底,但为了让丈夫走得安心,她咬牙道:“先生放心,一切有我。” 梁启超辞世这年,享年56岁,此时,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年仅5岁,子女中未及成年者尚有多个。梁启超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他的著作和精神,而没有实际的物质。 于是,为了养活孩子们,她不得不去打零工,以维持生计。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地教育,她还不惜将家里值钱的物品也变卖了。 谁能想到,那个最小的儿子梁思礼,竟也被培养成了院士。某种程度上,梁家一门三院士的佳话的缔造者,实际是丫头出身的王桂荃。 可这样的王桂荃,一直到离世那天,也并未在梁家得到任何名分。85岁那年,她死在了一间破旧的牛棚。死后,她被乡亲们薄葬在了山坡上。 梁家的孩子们当然不愿意让她死后仍孤零零地被葬在不知名山坡上,于是,他们合计后,郑重地将她迁葬到了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合葬墓的侧后方,她的碑看起来和她生前的为人一样低调,用的是卧碑,上写着:“在民族忧患和家庭颠沛之际,协助李夫人主持家务,共度危难……不辞辛劳,默默奉献,挚爱儿女,教子有方……” 没错,即便是死后,她也依旧无名无分,仅有儿女对她的敬重。但或许,活到她这种境界的女子,已经不需要名分了呢!图为王桂荃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