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世事变迁,半世纪生死悲欢,才发现:过年不回乡是一种趋势

星星美诗 2025-01-17 04:48:27

古人云“人穷走他乡”。本想是外出谋业,没想到几十年世事变迁,时代巨变,从乡下到城里,从故乡远赴他乡,半世纪生死悲欢,命运和思维改变了,可老家却回不去了。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哪怕去了海外,都会思念家乡,渴望叶落归根。

春节倒计时,又是一年万家灯火阑珊时,欢聚一堂团团圆圆过大年。

80后之前的人,大多数是农村土生土长出来的孩子,对故乡有很深的情结。一晃我们就人到中老年,再去看如今过年的现象,会发现很多人不会回乡了。这样的趋势,在慢慢扩大。

1、有一部分人,人到中老年,日子一地鸡毛,过年回不起的家乡。

以前总以为留在家里的人,是没本事没出息的人,可殊不知多年以后,才发现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是在家乡,他们为人处世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八面玲珑,一家人在一起,有房有车有小日子风生水起。

反看在外打拼的人,做着底层下苦力的工作,看起来工资高,可他乡挣钱他乡用,节省俭用留下一点,又上有老下有小,买房买车孩子读私立学校,看起来表面风光,实则成了房奴车奴。

平时不在家,过年回去的人情世故和人情往来,你发现自己就是局外人,家里办任何事,一是看人缘二是看送礼。就算你百分之百满足条件,可办事的人有一千种理由打发你或踢皮球。

回去后七亲八姑都要去买礼探望走动,还有老人和小孩的红包,一年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存下点钱,一个春节如长江之水付出东流,没有点实力过年已回不起了。我今年就是此类人,在外躲过年,中年人的悲哀和无奈呀。

2、有一部分人,奔赴千里回老家,其实只到县城,并没有到故乡里。

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凋零,振兴乡村大多是空嚎头,修几条马路,建几个健身器材,安几盏路灯,可又有什么用呢?村里大多数留下來的都是病老残弱。

所有的资源都倾向城市,村里的小学没有了,镇里的中学也合并了,路是宽了,学校也漂亮了,可农村的孩子读书更远了,乡下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了,那些大学生分配下乡教书仅仅是为了煅炼,没有几个真心教学的。

很多人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老公一人在外打工,老婆租房或买房在县城带娃陪读,虽是农村人,但长期在县城。

还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农村有房不算房,只有在城市买房才愿意结婚。

所以,很多人过年也只是回到县城,并没有回到小时候长大的农村老家。在城里过年,没有什么热闹氛围。

很多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县城安家。走亲戚拜年,一天就全部搞定,好像是走了一条“流水线”。

只有到了乡下才有年味,大家族所有人在祠堂祭祖,乡亲们互相串门拜年,然后一起喝酒、聊天、打牌等。在乡下在能听到久违而亲切的乡音,才能够回味到儿时的快乐,才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才能使内心平静有安全感。

3、有一部分人父母过世了,老家回不去,沦为了“异乡人”。

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60后最早一批出外打工的弄潮儿,那时刚改革开放,站在风口的尖头,猪也起飞了,能够在外坚持下来的,基本上在外有事业,买了房安了家。

70、80后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离开家乡漂泊异乡,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岁月不饶人,转眼人已到中老年。有的父母双亲也都离世,老家如果没建房,虽然有兄弟姐妹,但那终归不是自己的家,自己回去只是客人,回不去的故乡。

4、有部分人看到老家满目疮痍,物是人非扎心、伤心,不想回家了。

《回乡偶书两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年时读贺知章的诗,初读不识诗中意,再阅已是诗中人!

如今的农村人丁凋零,你会发现只有几个老人留守。很多洋楼都是锁起来的,锁头生锈了。一些瓦房,房顶也许塌了;一些泥巴房,就剩下残垣断壁了。

你若是不自报家门,说父亲母亲的名字,也许都没有人认得你了。在村里走一圈,看不到儿时的玩伴,也没有几个亲戚。

人情味越来越淡了,乡亲们不再纯朴和友善,也变得势利眼,欺弱冷讽嘲笑。家乡的教育和医疗也跟不上,不适合养老,对家乡没有好感,选择逃离家乡。

经历几十年的世事变迁,半世纪的生死悲欢,终于理解了,这个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回首一生,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朋友们今年过年回家吗?你是属于文章中那一部分人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