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5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如同一位精心策划的导演,准备上演一出“复辟

鹏举谈历史 2024-10-13 12:12:08

在1915年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如同一位精心策划的导演,准备上演一出“复辟帝制”的大戏。而在这出戏的背后,杨度等人则是那群热衷于“配合演出”的小演员,组成了一个名为“筹安会”的组织,旨在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摇旗呐喊,助他一臂之力。 话说袁世凯为了加速称帝的步伐,派大儿子袁克定前来找杨度,这位号称“宪政专家”的学者,心中早已对共和制度嗤之以鼻。袁克定一番“言传身教”,杨度便如同被点燃的火把,满腔热情地表示“定不负明公”。于是,杨度便开始了他那“光辉灿烂”的“复辟事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与严复等六人联名发起“筹安会”,这就像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铺设的“红地毯”。他们声称这是一个为中国谋划安定的“学术机构”,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他们不过是袁世凯的“喉舌”,自封为宪政的“六君子”,真是自我陶醉,乐在其中。 “筹安会”成立后,杨度立马变身为“经纪人”,开始为袁世凯的“称帝”大计宣传造势。他们想方设法,给全国各地的官员、商会会长发电报,动员各行各业的人士加入请愿团,声势浩大,犹如春风化雨,迅速蔓延开来。于是,商人请愿团、教育界请愿团、妇女请愿团等纷纷登场,甚至连乞丐、妓女也被拉进了这个“请愿团”的大合唱中。 这场请愿活动可谓是“众志成城”,各地的官吏和商人们纷纷响应,竭尽所能,恨不得把自己也请上去。杨度等人则如同“导演”,精心编排着这出闹剧,制造出一种“称帝是顺应民意”的假象。可惜,这些请愿团不过是筹安会的“宣传工具”,毫无自我意志,真是“道貌岸然”。 参政院在这一波操作中也未能幸免,装模作样地召开会议,讨论那些雷同的请愿书,结果自然是“众口铄金”,一致通过。袁世凯则在一旁假装谦虚,声称还需要更多的支持者,真是“欲盖弥彰”。 杨度见此,心中暗自得意,便开始花钱收买各地的请愿团,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进一步扩大了请愿团的规模。接着,他们以“全国请愿联合会”的名义接连请愿,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研究更改国体的提议。参政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推选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的皇帝。 12月11日,经过一番“选举”,1993名代表全票通过,袁世凯如愿以偿,12月12日正式称帝,恢复帝制,中华民国改称“中华帝国”。而杨度则在这场“复辟盛宴”中,乐得合不拢嘴,仿佛自己也是那位“皇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袁世凯的复辟计划并未能如他所愿,最终以失败告终。杨度等人作为这场闹剧的“主角”,自然也难逃被口诛笔伐的命运,成了众矢之的。 “筹安会”的成立与活动,犹如一场华丽的梦幻泡影,最终却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袁世凯的复辟闹剧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杨度等人的名字也只能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消散。 “倒车请注意”,在这场复辟的狂欢中,谁又能真正掌控历史的方向呢?这场关于权力与理想的争斗,最终只留下了无尽的反思与遗憾。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