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不料瑞典医学家安德森见状快步跑去,单膝下跪为她举了30分钟话筒,期间一动未动,因为他明白青蒿素对这个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1969年的一个秋日,一份特殊的任务悄然落在屠呦呦的肩头,这位年仅39岁的科研工作者,或许还不曾意识到,自己即将踏上一段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征程,这项代号为“523”的机密任务,把她推向了攻克疟疾这一人类顽疾的最前线。 疟疾,这个如影随形的梦魇,长期以来夺走了太多鲜活的生命,在那些疟疾高发的地区,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家庭支离破碎,曾经,这种可怕的疾病似乎无解,但“523”任务的启动,为破解这道世纪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故事还要从主人公屠呦呦的童年说起,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从小就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基础,然而,命运却在她16岁那年开了个玩笑,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结核,迫使她中断学业,在医院里修养调理,这段艰难的日子,屠呦呦并没有就此消沉,反而悄悄萌生了学医的梦想,立志有朝一日投身医学研究。 梦想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再也拔不出来,病愈后的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里,她开启了自己科研之路的第一步,殊不知,这一步,日后竟成就了一段医学史上的传奇。 “523”任务开始后,屠呦呦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广泛搜寻文献,查阅古籍,甚至采纳民间偏方,试图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宝库中寻找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种名为“青蒿”的中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这其中或许藏着破解疟疾之谜的钥匙。 攻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提取青蒿素的实验,一次次遭遇失败和挫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带领团队不断调整方案,改进工艺,终于,在反复试验之后,他们成功提炼出了青蒿素,当这种神奇的物质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惊人的疗效时,所有人都沸腾了,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青蒿素的发现,在抗疟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为无数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医学研究领域,这一发现,将“中医药”这个古老的宝藏,与现代医学研究完美结合,昭示着传统智慧与科技创新携手并进的无限可能。 时间快进到2015年的10月,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一位来自东方的女科学家,正缓缓走上领奖台,她就是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刻,全场起立鼓掌,向这位中国科学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然而,就在屠呦呦准备发表获奖感言时,一个小插曲发生了,由于话筒架的高度不合适,她无法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正当她略显困窘时,一位名叫安德森的瑞典医学专家从座位上走了过来,他单膝跪地,双手举起话筒,帮助屠呦呦调整到最佳高度,整个过程中,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始终保持着谦逊而恭敬的姿态。 这感人的一幕,生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尊重与敬意跨越文化的内涵,在科学的殿堂里,国籍、种族、性别的差异都变得微不足道,唯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贡献的肯定最为珍贵,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屠呦呦的发现才得以惠及全人类。 青蒿素的问世,在全球疟疾防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这种药物挽救了无数濒危的生命,那些曾经因疟疾而困顿的家庭,渐渐有了重新微笑的理由,“青蒿素”这个名字,成为了希望的代名词。 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到了89岁高龄,屠呦呦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她带领团队攻克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一新的难题,进一步扩大了这一药物的应用范围,这种对科研矢志不渝的追求,这份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其实,每一项科学成就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正是凭借着那种执着专注、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道路上,机遇偏爱那些准备充分的头脑,只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奇迹,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正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秉承着屠呦呦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力争贡献出更多“青蒿素”式的发现,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高铁技术到航天飞机,中国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这其中凝聚着一代代科学家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岁月流转,英雄谱系代代相传,屠呦呦的一生,不仅是医学史上的传奇,更是一曲科学报国的慷慨之歌,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科学的旅程充满挑战,但只要怀揣一颗求真务实的心,脚踏实地去追寻,总有一天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信息来源:掌上医讯——"最美姿势"!为屠呦呦诺奖演讲,诺奖主持人竟然跪扶30分钟
10年前,屠呦呦受邀发表演讲,由于话筒线不够长,只能弯着腰讲话,不料瑞典医学家安
一桐评这个去
2024-10-13 15:35:02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