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开国少将王扶之时任志愿军39 军115 师代理师长。 8月2日这天,《人民日报》记者刘鸣来到115师采访。在作战室里,王扶之见刘记者在烛光下写作很吃力,便请刘鸣到自己的位置上来,他自己则走到坑道深处,点着蜡烛与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研究工作。 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一枚重磅炸弹在作战室顶上爆炸,坑道瞬间被炸塌,7 人因空袭被埋在约20 米厚的土层下。在坑道爆炸的瞬间,王扶之感到被股凶猛的力量一推,便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时,四周漆黑一片,耳内嗡嗡作响,一条腿被圆木和岩石压着动不了。 当王扶之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时,他开始急切地呼唤坑道内7名战友的名字,可除了苏盛轼和陈志茂两人低弱的声音外,其他5人没有回应。 由于3人之间都有一段距离,又各自受困负伤,相互间无法帮助。王扶之一边鼓励他俩自救,一边奋力挣脱。 当他爬出来后,又急忙帮助另外两位同志脱身。 此刻,在坍塌的坑道之外,115师工兵连的指战员们正冒着敌机轰炸,紧张地实施救援作业。在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司令员得知王扶之等人被埋在洞中的消息后,亲自打电话给39军:“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王扶之等同志抢救出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军部,吴信泉军长也不断催促:“要想尽一切办法救人!” 随着王扶之等人被掩埋时间的不断延长,他们生还的希望越来越小,但所有救援的人都在埋头挖掘。吴信泉军长悲痛之下,含泪给志愿军总部发出了一份王扶之等同志生还无望的电报,志愿军总部干部花名册上,王扶之一栏的后面被注上了“牺牲”二字。 第二天下午,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突然发现有两只苍蝇从坍塌的石缝中飞出来。他欣喜若狂,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师首长。苍蝇能活,人就能活!首长立即决定,再增派部队,加快救援速度。 当晚11时30分,在经历38个小时之后,王扶之等3人获救,记者刘鸣和其他4人牺牲。 王扶之虽然已经受伤,身体也非常虚弱,但是他坚持先抢救伤重的战友,他是最后一个被抬出坑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