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

紫蓝谈社会新闻 2024-10-14 11:52:04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一个小伙子站起来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对于王永志来说,钱学森不仅是同事,更是引路人与师傅。   初出茅庐的王永志,在1964年随试验队来到甘肃酒泉,首次参加导弹发射任务。   当时的王永志还只是一位年轻的中尉,而发射的"东风二号"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任务。   酷暑的六月,酒泉戈壁滩上的气温高达40℃。随着推进剂的加注,在高温下体积膨胀,燃料贮箱内已经无法灌注足够的燃料。弹道计算组的报告显示,射程不够,弹头无法飞抵预定目标区域。   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发射场,一个又一个的研讨会召开,专家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经过讨论又一一否定。年轻的王永志也在焦急地思索着,他突然灵光一现,拿起笔快速计算了起来。   经过一夜的反复思考和计算,王永志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解决办法:卸掉600公斤的酒精燃料。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建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减少燃料无异于痴人说梦。   面对质疑和冷遇,王永志并没有气馁。他鼓起勇气,敲开了发射现场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的门。钱学森认真听取了王永志的分析和论证,他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有道理!"钱学森点头称是,他沉思了片刻,兴奋地站起身来,拍了拍王永志的肩膀,"我看这个办法可行!"在新一轮的讨论会上,钱学森拍板决定,就按照王永志的建议去执行。   1964年6月29日清晨,带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巨幅标语的"东风二号"导弹腾空而起,准确命中了预定目标区域。   王永志独特的逆向思维,解决了射程不足的难题,他的才华和勇气也得到了钱学森的赏识。   此后,王永志参与了多个重大导弹研制项目。在1969年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加快洲际导弹研发时,王永志再次从钱学森那里得到了信任和支持。   他冒着风险,提出了不试验全弹、只试验二级导弹的建议,最终为洲际导弹的成功研制扫清了障碍。   上世纪80年代,面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机遇,王永志再次展现出他敢为人先的魄力。   在他的支持下,"长二捆"捆绑式火箭被提上了日程。然而从立项到发射,他们只有18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常规火箭研制周期三到四年的美国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王永志深知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顶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但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王永志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重担。   他把家搬进了办公室,和同事们日夜奋战。当时有人形容他们的办公室是"太阳不落的地方",500多个日日夜夜,设计人员、工人、试验人员轮番上阵,昼夜不停地工作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精准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合同任务。中国以此跻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揭开了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长二捆"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实现埋下了伏笔。进入90年代,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王永志不负众望,出任了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王永志再次展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强大的统筹能力。   在论证飞行方案时,他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取消了动物试验环节,使中国跨过了动物试验阶段,直接进入了载人飞行时代,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经费。   在选择飞船着陆场时,王永志实地考察后,发现原定方案存在安全隐患和扰民问题。尽管方案已经上报并批准,但他坚持实事求是,最终说服各方,将着陆场改在了内蒙古阿木古郎牧场地区。   在飞船逃逸系统设计中,当有人提出在火箭失控时让飞船"加速逃生"的方案时,很多人觉得有悖常理。但王永志却力排众议,支持了这一设计,再次展现了他不拘泥于常规的理性思维。   王永志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一次次成功,与钱学森的信任和栽培密不可分。而他本人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从最初让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到将卫星送上天,再到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王永志几乎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2003年,当"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将中国人送上太空时,王永志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马上给恩师钱学森打去电话:"您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电话那头的钱学森连声说:"好啊,好啊,我真高兴!"   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编号为46669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以表彰他在航天领域的非凡贡献。   而在王永志90岁生日时,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们也专门录制了视频,献上宇宙级的祝福。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