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读《thinking fast and slow》。
聊完一个项目回家发现乱糟糟有点心烦,下意识是叫阿姨来清理收纳一波,因为觉得自己只能做好基础的扫地拖地,无法完成收纳的工作。
按照Daniel的说法,此刻大概是系统1的决策,我无法停止系统1的运作,也是更偷懒更节能的思考方式。
因为最近在看这本书,停顿了一秒,转念一想:是否其实我也可以,是否这并不是那么痛苦的活动?
着手去做,3h,浩大断舍离,基于最近1年内都没有翻过的东西99%概率再也不会打开使用归纳了垃圾。垃圾房瞬间被我的出清堆满。
从投行到PE,不断的思考是否已经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新的问题。
工作内容上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感慨或许90%+的事情都不会如期顺利推进,顺利是一种幸运,幸运总是小概率事件,也需要努力去培育这样的土壤。
🦕工作环境。
和同事们的关系变化了,从互相提防和推锅的team离开后,不自觉的和新同事们有了很多的small talk,可以更自在的探讨工作,也心照不宣的给划清生活与工作的边界。互相尊重。
🦕正常人的生活节奏。
四年的投行,后期几乎失去所有生活时间到重新掌握大片的自由时间安排日常生活活动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即使可能早起或是不午休赶项目,但或许是市场节奏影响,下班后几乎不加班,可以自由调节,甚至开始学习如何让生活更加充实。建立自己的SOP去减少对生活决策的疲惫。
🦕输入输出和成长。
有了更多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看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professor的课,或许事实其实是想象的产物。事实能否取信于人,取决于讲述的方式。
🦕理性。
自己的思考模式是:先依据感性(过往经验的塑造)得出一个主观的判断,再让自己的理性证明这个判断。
心理学家 Jonathan Haidt 说我们往往是任由感性来主导我们的立场,再用理性来为我们辩护。简而言之:每个人在生活中,其实都在做一件事情——努力地证明「我是对的」。一个事情的看法可以多样,今天改变了信念,明天才会改变,否则明天只是昨天的不断重演。
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