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张国焘主张杀掉蒋介石,而毛主席却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认为不能感情用

紫蓝谈社会新闻 2024-10-14 15:46:28

西安事变后,张国焘主张杀掉蒋介石,而毛主席却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认为不能感情用事,而是要让蒋介石一致对外,让国民党的军队去往前线,为共产党争取更多的成长机会。此般考虑固然没错,但张学良却因此被关了一辈子。   时间倒回1936年的西安。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他们先是占领东三省,继而又威逼华北五省。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全国人民都在呼吁团结抗日。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集中主力围剿红军,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这一形势,令两位爱国将领——东北军的张学良和西北军的杨虎城深感忧虑。他们和广大的官兵一样,都深受日寇铁蹄蹂躏之苦。   红军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不仅唤起了他们心中的民族气节,也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于是,张、杨暗中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进行接触,签署了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为日后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然而,消息终究还是走漏了风声。蒋介石对张、杨两人的态度越来越不满。终于,在1936年12月初,他再次来到西安,向两位将领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带部队继续"围剿",要么就将所部调离西北。   这等于把张、杨逼上了绝路。   忠诚的张学良并未就此屈服。12月10日,他只身来到华清池,向蒋痛陈利害,字字泣血,声声切肤。然而,冷酷无情的蒋根本无动于衷。   他只是冷笑着说:"哪怕你现在就开枪打死我,我的方针也不会改变!"张学良黯然离去,心中悲愤交加。   退路已尽,刀剑已出鞘。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亲信部队在孙铭九的带领下,发动突袭,包围了蒋介石的行馆。激战数小时后,负隅顽抗的卫队被全歼。   蒋介石从窗户跳出,赤脚在雪地里奔逃,最终还是被搜出,五花大绑,押上汽车,直奔位于城中的新城大楼。   "兵谏"的消息,犹如平地惊雷,在南京引起了巨大震动。亲日派的何应钦等,主张发兵西安讨伐;英美派的宋美龄等,则极力主张先行营救。   日本帝国主义从中煽风点火,鼓动亲日派要杀蒋;英美列强则从自身利益出发,要保全蒋的性命。地方实力派如阎锡山等,也纷纷插手,各怀鬼胎。一时间,局势扑朔迷离,杀机四伏。   而与此同时,被软禁的蒋介石却在新城大楼里,施展他那一套欺瞒拖延的把戏。他先是收买、挑拨,又是装可怜、耍无赖。   面对张学良时,他连声说"不怕死,只怕死得不明不白"。可当孙铭久半夜来叫他换地方时,他却吓得魂不附体,以为要被拉出去枪毙,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连桌上的一碗牛奶也撞翻了。   张学良对于第二步该如何,实在没有把握。杀与不杀,放与不放,各有利弊。眼下最要紧的,是稳住局势,争取时间。   为此,他一面派人赴南京游说,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八项主张;一面请红军代表团速来西安,共商大计。   意想不到的转机,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悄然而至。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不畏艰险,秘密抵达西安。   他向张、杨阐明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分析判断:当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华民族的头号大敌。如果继续内战,势必会导致亡国灭种的严重后果。   为了民族生存,必须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日本侵略者。   周恩来的见解,得到了张、杨的认同。于是,在中共的劝和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然而代价,却由张学良一人承担。12月25日,当他亲自送蒋返回南京时,蒋冷冷告诉他,"回去后,必定要法办你"。   张学良只是苦笑了一下。他知道,自己这一去,恐怕再难重获自由了。果不其然,张学良自此被软禁,达半个世纪之久。   多年后,有人问起他,如能再来一次,还会那么做吗?他略一沉思,坚定地回答:"还是会那样做。我是军人,做的事要负责。就算枪毙,我也不怕。"   西安事变,就此成为历史的转折。国共第二次合作,由此开启。抗日战争,由此打响。张学良以个人的牺牲,推动了历史的巨轮继续向前。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英雄慷慨就义,也总有普通人默默付出。张学良无疑是个复杂而悲剧性的人物。从少帅到阶下囚,他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沧桑巨变。或许,正是无数张学良式的人物,才书写了一个民族苦难而辉煌的篇章。   如今,时过境迁,往事如烟。但那些曾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铭记。   参考资料:星火燎原44卷——《记“西安事变”(申伯纯)》

0 阅读: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