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老被讹”的现象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感谢爱我的人 2024-10-14 22:16:35

近年来,“扶老被讹”的现象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等有了事实依据后,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引发了我们对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在街头,看到摔倒的老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选择回避,生怕自己成为被讹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与信任缺失,更揭示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试想,如果倒在路上的人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我们自己,周围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施以援手,那种绝望感可想而知。 这种冷漠的背后,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人们应当能够相互信任。然而,当一些人利用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来谋取私利时,这种信任便会受到严重破坏。 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虽然媒体的初衷是揭露不良行为,但过度的负面报道可能让人们产生“宁可不扶,也不被讹”的心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许多网友在讨论中提到,他们的身边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扶助者被讹诈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使得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更加犹豫。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讹诈者被揭穿,由于证据不足或法律制裁力度不够,他们仍可能逃脱惩罚。这种现象进一步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她认为,防止讹诈的关键不在于道德和良心,而是应依靠法律的力量来惩治那些讹人者。如果扶助者在事后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冤屈的,那么那些毫无根据地索要赔偿的老人及其家属,就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许多网友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法官的判案水平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公正性,“如果碰到这样的法官,扶人者又能如何?” 要有效解决扶老人被讹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并加大对讹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法律的威慑力不仅能够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还能为那些愿意伸出援手的人提供必要的保障。 我认为,针对讹诈行为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例如,可以考虑对那些恶意讹诈的老人及其家属实施严厉的经济惩罚,甚至取消其退休金、限制子女的公务员资格,或吊销其商业执照。如此一来,或许会让更多人不敢轻易选择讹诈,社会也将因此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 同时,许多网友建议,法律应当采取“疑罪从无”的原则,即若没有证据证明扶人者有过错,就应当免于责任;而如果事后发现其撒谎,则应给予严厉惩罚。这样的法律框架将有助于恢复社会对扶助行为的信任。 总之,扶助他人应当是社会的美德,而不是一场风险与利益的博弈。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这一美德,同时也应呼吁法律的完善与公正,让每一个好心人在施以援手时无所畏惧。只有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保障下,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你是否敢扶老人# #崩塌的社会道德# #这说法却有道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