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满刻卷草童子纹,灵动活泼。青白瓷饰以此纹者一般以碗盘等较小器物为多,器大如此例者稀。本器底纹划花疏密有致,变化丰富,刻划童子更显立体生动,仿如浮雕。
此例以手刻花纹饰大器,遒劲俐落,青白瓷有薄巧细密者,亦有较厚重坚緻者如此瓶。青白瓷非以其产地得名,而是因其青白相映、莹润恬静的色泽著称,胎质细腻洁白,又称为「影青」、「映青」,出于赣闽皖三省,南宋蒋祈所著《陶记》中描述江西景德镇所製佳瓷如美玉,「景德陶昔三百馀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青白瓷后经改良可能成为青花瓷之滥觞,早期景德镇陶匠或以越窑为发端,时至五代北宋,则转取法定窑之美,本器划花饱满流畅,或可为证。
一件相近梅瓶作例,刻缠枝莲花童子纹图,应出土自京都法胜寺遗迹,现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图录于长谷部乐尔等编,《世界陶磁全集》,卷12,宋,东京,1977年,彩色图版270,以及长谷部乐尔及今井敦, 《中国之陶磁》,卷12:日本出土之中国陶磁,东京,1995年,彩色图版57。比较另一瓶例,同刻童子纹,唯卷草纹更为细密,藏于滨松市美术馆,并曾展于《宋磁》,东武美术馆, 东京,1999年,编号50……
三两小儿攀爬于花丛之纹饰,流行自唐代晚期以降,多见于银、铜、织品、玉器及瓷器。据 Jan Wirgin 述,其源应诠释重组自印度洞窟壁画,以及唐代佛教纹饰主题,以婴孩坐莲代表灵魂轮回重生,见《Sung Ceramic Designs》,哥德堡,1970年,页179-184。作者论述,婴孩花卉纹饰之流行,主要源于其多子多福之美好寓意(页181)。
此卷草童子纹青白盌,参考出自罗启研典藏作例,曾展于《如银似雪》,丹佛美术馆,丹佛,1998年,编号39;另一近例,录于《世界陶磁全集》,卷12,东京,1977年,图版162及163。亦可参考青白梅瓶数例,刻类近卷草花卉纹饰,其一为芝加哥美术馆馆藏,出处同上,图版167;其二为四川省博物馆馆藏,见《中国陶瓷全集》,卷8,宋(下),1999年,图版179。
尺寸:28.6 cm
来源:苏富比2024秋拍《艺海观涛: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 – 选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