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廖承志在上海被捕后,打看为敌人“带路”的子,把敌人带到母亲何香凝

喷火龙说史 2024-10-15 16:29:43

1933年3月,廖承志在上海被捕后,打看为敌人“带路”的子,把敌人带到母亲何香凝面前,使敌人秘密抓捕自己和陈等一批共产党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然后与陈赓等人互相约定,誓死不认党员身份。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9.12廖承志的信念)

1933年,上海滩,十里洋场,纸醉金迷,暗流涌动。对当时的进步人士来说,这里既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危机四伏的修罗场。

廖承志怎么也没想到,一次看似简单的接头,竟成了他革命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按照计划,他需要在指定地点与同志接头,获取重要情报,然而,他刚踏入接头地点,等待他的不是同志,而是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的巡捕房特务。

几乎同时,另一位身负重任的同志,陈赓,也因叛徒出卖,在突围过程中不幸被捕。

命运弄人,二人竟在阴森恐怖的巡捕房牢狱中相遇,四目相对,无需言语,彼此心照不宣,落入敌人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严刑拷打,甚至杀身之祸。

然而,廖承志并未因此乱了阵脚,短暂的震惊过后,他心中燃起斗志,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陈赓难以置信地看着廖承志,心中充满了疑问,但多年并肩作战的默契,让他选择相信这位战友。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狱中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只见廖承志一改往日坚毅不屈的形象,卑躬屈膝地向巡捕房的看守苦苦哀求,甚至声泪俱下地表示愿意“弃暗投明”,为他们效力。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廖承志精心策划的“苦肉计”,他知道,想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救出陈赓,必须先让他们放松警惕,而“假投降”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巡捕房的人起初对廖承志的“投降”将信将疑,但架不住他“声泪俱下”的表演,加上急于获取我党情报的心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他。

廖承志“投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他的母亲,何香凝耳中,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夫人,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听闻儿子“变节”的消息,何香凝没有丝毫怀疑,她深知儿子绝不会背叛革命,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为了配合儿子的计划,何香凝强忍悲痛,不动声色地开始行动,她动用一切关系,四处奔走,为营救廖承志和陈赓四处奔走。

另一边,廖承志“投诚”后,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向敌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情报,相反,他利用一切机会,暗中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将巡捕房的内部结构、守卫情况,以及敌人的作息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

为了表现“诚意”,廖承志甚至主动提出带路,将巡捕房的人马引向了那处“秘密联络点”,然而,当巡捕房的人马气势汹汹地冲进那间破败的民宅时,等待他们的却只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正是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

何香凝操着一口方言,对着冲进来的巡捕房的人大声呵斥,语气中充满了恐惧和愤怒,带队的巡捕房头目顿时勃然大怒,一把揪住廖承志的衣领,将他狠狠地摔在地上。

廖承志“故作惊慌”地解释,说自己也是被人蒙蔽,并不知道联络点已经被转移了,看到廖承志“惊慌失措”的样子,巡捕房的人虽然心存疑虑,但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在撒谎,只能悻悻而归。

然而,这正是廖承志想要的结果,他已经成功地将敌人引开,并且利用这次机会,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了母亲,何香凝收到儿子的暗示后,立即联系了党组织,将廖承志和陈赓被捕的消息,以及巡捕房的布防情况,详细地汇报了上去。

党组织得知消息后,立刻制定了周密的营救计划,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营救行动正式展开,廖承志在狱中积极配合,制造混乱,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党组织派出的营救小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巡捕房。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战斗,营救小队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将廖承志和陈赓安全救出,当二人再次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时,他们不禁感慨万千。

廖承志的“假投降”计划,看似冒险,实则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才能在绝境中寻求生机。

而他的成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更离不开战友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成为了革命斗争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彰显了革命者在面对强敌时的智慧、勇气和坚定信念。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