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又摊上事了!”广东,一女子查询征信时,发现自己名下竟有一笔3.96亿元的贷款担保。女子都懵了,自己只是个上班族,怎么有胆量做这么大一笔钱的担保。女子问银行要一个说法,结果却发现是银行员工工作出错,搞错了身份信息。网友:幸好发现得早……
当赵女士得知她曾经担保了一笔3.96亿的贷款的时候,震惊之余让她说话都变得结巴了!
按照她的经济能力,根本不可能做如此之大金额的担保,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印象里她从来没有为人担保过。
赵女士不解,连忙询问工作人员。
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十分确定地告诉赵女士,银行系统没有问题,她确实担保了一笔3.96亿元贷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赵女士的记忆出现了问题?还是另有玄机?
赵女士家住在广东,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要买房子办理贷款,所以她需要到银行调取征信记录。
赵女士从来没有逾期的情况,她自信征信情况良好,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银行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惊喜”。
当赵女士拿到征信报告的时候,她瞬间睁大了双眼,因为担心看错了还揉了揉眼睛,结果十分确定在征信报告上写着她曾经为人担保了一笔3.96亿元的贷款!
赵女士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朋友需要她担保,就算有,也达不到3.96亿的程度。
赵女士指着征信报告上的这笔贷款,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是不是弄错了?
银行工作人员十分平静地告诉赵女士,银行系统非常安全,系统上显示的结果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赵女士真的曾经为人担保过3.96亿的贷款。
可是赵女士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在赵女士再三要求银行确认此事的时候,银行拿出了当初为她办理贷款的合同以及保证书,在这两份文件中都签有“赵女士”的名字。
文件上“赵女士”的签名根本不是赵女士的笔迹。
而且赵女士还发现两份文件中,虽然都写上了赵女士的名字,但是身份证号码与她的截然不同,所以很显然此赵女士非彼赵女士。
赵女士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告诉银行工作人员,担保合同上的人根本不是她!
银行经过调查之后,发现这件事情确实与赵女士无关。
当初有一个和赵女士重名的人来到银行办理担保贷款业务,因为银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把这笔担保贷款业务挂到了广东赵女士的名下。
这才导致赵女士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上亿的贷款,幸亏这次到银行查征信,若非如此,她还被蒙在鼓里。
银行工作人员快速将此事拨乱反正,随后向赵女士表达了歉意,并且表示愿意支付部分赔偿。
可赵女士仍旧不放心,她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未来会有更多的受害者,于是她将此事曝光给了记者。
记者介入调查之后,银行针对此事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当初确实是工作人员失误,将担保人信息输错了,为了杜绝类似的事情发生,会加强银行员工的培训。
而且银行当着记者的面表示愿意对赵女士作出补偿,希望能够消除此事对赵女士造成的不良影响。
看似事情到此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让人细思恐极,既然赵女士从来没有为人办理过担保贷款,为何工作人员会把这笔账记在她的头上?
到底是工作人员过于粗心大意,还是赵女士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赵女士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和赵女士一样,都在面临着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电子化,我们认为十分珍贵的个人信息,有心之人只需要花费很少的钱就能够买到。
信息被严重泄露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既是对法律的蔑视,也是对社会治安的威胁。
保护个人信息,人人有责,个人要加强防护之余,银行与网购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
除了加强培训,提高这些部门的觉悟之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加强制裁。
只有严格的法律才能让犯罪的成本变得更高,也能更有效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银行是给人们送去心安的地方,类似的错误绝不可再犯,当银行失去了客户的信任便无法立足于世,未来的下场可以预见。
除了加强员工的培训之外,也应该提升监管的力度,只有监督部门的监管落到实处,真正地行使监督的权力,才能让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监督既是在保护客户,也是在保护银行与银行的员工。
涉事银行在发生问题之后,不推卸责任,积极配合调查这种做法是可圈可点的,不过亡羊补牢终究是后置措施。
由衷希望银行能以此为鉴,提升安全等级,保护客户隐私与资金安全。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 2024年10月12日 《广东一女子莫名成为3.96亿元贷款保证人,涉事银行回应:信贷人员操作失误造成误报》)
不是失误是犯罪找炮灰!
一定要向银行拿这3点几亿玩玩先,不然死不眼闭。
干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