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哨卡的小战士拦住了一名女医生,让她出示通行证。然而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0-15 17:00:49

1986年,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哨卡的小战士拦住了一名女医生,让她出示通行证。然而女医生却从包里掏出了一枚手榴弹,然后说“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1986年的老山前线,硝烟弥漫,炮火轰鸣。当刘亚玲决定踏上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时,她心中不仅是对生命的渴望,更是对职责的承诺。 她深知,战场上每一秒的耽搁,可能就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然而,她在追寻救助伤员的途中,却遇到了一个拦路的小战士。他坚定地站在哨卡前,要求她出示通行证。 “请出示通行证!”男兵面无表情地说道。刘亚玲微微一愣,随即她的内心被一种使命感所驱动。她意识到,自己为了救人而来的坚定决心,不容任何阻碍。 在众人看来,刘亚玲的选择有些冲动。作为医院重点培养的人才,她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工作,但她却选择了艰苦的战斗前线。她心中所想的并不是个人荣誉,而是如何将更多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 “光荣弹就是通行令!”她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掏出一枚手榴弹,坚定地举在空中。“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男兵的惊讶瞬间转化为敬佩,他无法再阻拦她的前行,敬了个军礼,放她通过。刘亚玲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进入前线后,刘亚玲的工作紧张而繁忙。她为无数伤员包扎、止血,在炮火中穿梭,毫不畏惧。每一次救治都是与死神的较量,每一名战士的生命都是她心中无比沉重的责任。 尤其是1986年5月2日的那个夜晚,她的勇敢印刻在了每一个人心中。六连战士徐良在激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失血过多,刘亚玲立即展开救助。在那一刻,她没有感到恐惧,只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她不断向前。 “必须救活他!”她的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尽管周围炮声隆隆,刘亚玲的手始终没有抖动。她小心翼翼地给徐良输液,双腿跪在地上,尽量维持静脉输液的畅通。随着艰难的前进,伤口摩擦得她的膝盖磨破了,但她根本没有意识到疼痛,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必须救人!” 夜色渐深,等他们终于到达团救护所时,刘亚玲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几乎无法再站立。然而她心中明白,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徐良成功得救了。她用行动告诉了战士们,什么叫“白衣天使”。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亚玲在前线救治伤员的事迹传遍了每一个角落。她不计个人安危,不怕艰难险阻。每当战斗结束,她都会在浓烈的血腥味中,默默为那些牺牲的战友祈祷。她深知,身边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她守护的对象,她的心中时常萦绕着对生与死的思考。 在这片战火连天的土地上,她不再是那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女护士,而是一个肩负重任的女军医。她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与尊敬。 时间在不断推移,刘亚玲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1987年1月7日的战斗中,她再次受到重伤,臀部被流弹击中,但她依然选择了留在前线,尽自己所能救治更多伤员。她忍着剧痛,心中默念:“我不能倒下,伤员们需要我。” 终于,在一次战斗后,她因伤感染高烧被送回医院。清醒后,她依然挂念着前线,始终想着那些还在战斗的战士们。“我虽然受了伤,但我仍然要回去。”这是她心中的呐喊。 经历了几个月的战斗,刘亚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地女神”。她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生命赞歌。经过多次的战斗,她不仅救治了130多名伤员,还获得了组织的认可与赞扬。 战斗结束后,刘亚玲选择了继续深造,获得了更高的医学学位。在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一定要为人民服务!” 在回到家乡后,她毫不犹豫地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创办了一所乡村医院。刘亚玲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她深知农村的医疗条件亟需改善。 如今的刘亚玲,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村民。她说:“尽管脱下军装,但这里也是我的‘战线’。”她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重新审视什么是“医者仁心”。 “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我愿意做一名守护生命的使者。”刘亚玲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勇气、责任与爱的真正意义。

0 阅读: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