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过一天军校的粟裕,被称作战神,林彪都盛赞他说:“他的仗我打不了,全是神来之笔!”战神粟裕曾击败了国民党十大名将,分别是:张灵甫、薛岳、杜聿明、黄百韬、胡琏、邱清泉、戴之奇、李仙洲、王耀武、刘峙。 粟裕为什么这么强?原因在于,他身上有七大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粟裕。 第一,粟裕极其自律,他读书自律,运动也极其自律。他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就读时,就在读书之余,每天坚持跑五千米。他的坚持跑,是一日不间断的跑法,从来风雨无阻。 后来到了二十四师教导队任班长后,他在运动上更加发奋了,他每天早晨跑步,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军事操练,黄昏再进行一次军事体操。 一如不断地体育锻炼,造就了他的超常人的体魄,后来,他在战场上能无数天不睡觉地指挥战斗,就得益于他超强的体魄。可以这般不眠不休的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有对手。 第二,他的好胜心极强。粟裕童年时期,就受到自家长工阿陀影响,立志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英雄是不言败的,所以,粟裕从来不认输,任何时候,他都会想方设法“胜”。 争强好胜的性格,让粟裕年幼时,就敢在绑腿上插匕首,和正规军队的士兵斗。强烈的好胜心,让粟裕逢战就兴奋,每次打仗,他都会为了“赢”而拼尽全力。 第三,他读书时的专注力强于一般人。粟裕读书时,人们就用“如饥似渴”“如痴如醉”来形容他的学习劲头和情况。他只要拿起书本,周围的人和他打招呼、说话,他就都察觉不到。 读书够专注的人,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往往非常善于思考。粟裕是个很早就懂得如何思考的人,他的思考还非常深入。有时,他读书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就会放下书本,独自抱着月琴,拨弄琴弦陷入沉思。 第四,粟裕心细如发。能沉下来的人,往往都比较心细,粟裕也是如此。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清点战果时,粟裕精准地判定了残敌的动向。怎么判断出来的呢?答案是:通过一些常人根本不会留意到的细节。 原来,粟裕清点战果时发现,部队所报歼敌数与七十四师编制数有出入,他由此认定:一定有敌军隐藏起来了。随后,他令各部继续进行战场搜索,随后,部队在严密搜索中又发现约有七千余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已开始集结。 粟裕当机立断,命令第四、第八、第九纵队立即出动围剿。最终,全歼了国民党王牌第七十四师。试想,如果不是粟裕在清点战果时,仔细对每一个数字,他又怎会发现残敌呢? 第五,粟裕一生受挫极多,又懂得反思,如此一来,他的挫折、磨难成就了他的战神之名。 粟裕早期战斗中,长期直面生死,他的直接领导总是牺牲。担任过粟裕直接上级的伍中豪、寻维洲、刘畴西、方志敏、刘英等领导同志,他们都极优秀,也都无一例外地皆于转战中殒殁。上级的牺牲,让粟裕惯看生死、吸取教训。 粟裕一生六次负伤,且落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大脑里甚至一直残留着一次战役留下的三枚弹片,它们时刻折磨着他。 这些挫折、磨难,造就了他不怕死,敢打硬仗的特性。可以说,粟裕每次大仗时,总能机断专行,当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六,粟裕长期“三样宝贝”不离手,它们合在一起,恰是他战无不胜的秘密。 粟裕的三宝,分别是地图、枪械和书籍。打仗离不开地图,但像粟裕这样嗜图如命的将领,也当真是少见,他常在指挥所内倒坐独椅、静观战图,并以“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自律;他还爱枪如命,他常告诫后辈要熟悉枪、爱惜枪,并一直珍藏枪械数支;任何时候,粟裕都会带着书,革命年代,粟裕常随身带着《战略学》,这本书他经常反复研读,日久后,书都被他翻烂了。 第七,粟裕淡泊名利。粟裕曾“三次辞让”。第一次辞让,是1945年,让出华中军区司令员;第二次是1948年,让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次辞让,是1955年,辞开国元帅军衔。 粟裕的三次辞让,彰显了他淡泊名利的特性,他真正看重的是革命大业的成功,而非个人荣誉。这一特点,也让粟裕能在打仗中,敢于“直陈”,敢于“先斩后奏”,淮海战役就是粟裕瞅准战机,先斩后奏提前打响的。也只有这样的粟裕,才能打出“神仙战”。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粟裕“战神”之名,亦不是无缘无故便可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