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猿看文物# 充满乐感的文物~~[酷][酷]
【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
年代: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尺寸:高16厘米,座位边长32厘米,高6厘米
馆藏:大同市博物馆(2件,另外2件藏于山西博物院)
-石头上的“迷你音乐会”-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以雕满不同形象的乐伎闻名于世,被称为“音乐窟”。你知道吗?其实,在距离云冈石窟不远的大同市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同样充满乐感的文物——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
1965年的冬天,四件石雕柱础出土于大同市郊东南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其中两件在方座四角圆雕出伎乐童子;另外两件四角用浅浮雕手法装饰忍冬纹和缠枝纹。它们都是上立杆支撑帷幕的帐座,在近榻底的四角放置。
大同市博物馆的这件石雕柱础用浅灰色细砂石制成。柱础顶部雕刻成一朵盛放的莲花,莲心为凹槽;莲花下,首尾相衔的天龙游走于须弥山间;最下部方座由忍冬纹组成,枝蔓上有许多体态丰腴的乐伎。引人注目的是,方座四角各有一位伎乐童子。四位童子面容浑圆,或击腰鼓,或弹琵琶,或吹觱篥(bì lì,一种吹奏乐器),或结印聆听,或作舞蹈状,神态陶醉,自在非常。伎乐、天龙、须弥山、莲花、忍冬纹……生动的佛国胜景跃然石上。
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呢?腰鼓、觱篥、琵琶……这些乐器都在《隋书·音乐志》所载西凉乐部之列,以抒情见长。西凉乐是魏晋以来兴盛于西凉地域的各民族乐舞艺术的总称,由太武帝拓跋焘引入当时的首都平城。北魏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使西凉乐迅速盛行,成为平城地区音乐的主流。
北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雕工精美、玲珑脱俗,其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与云冈石窟中期的风格一脉相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云冈石窟“香宇天音”的音乐窟,还是司马金龙墓表现西凉音乐的石雕柱础,它们都是当时人们精神信仰的缩影,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写照。
参考资料:
1.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03):20-33+64+89-92.
2.赵昆雨.北魏司马金龙墓乐器雕刻考索[J].乐器,1990,(02):3-5.
3.张丽.北魏石雕柱础考略[J].中原文物,2000,(04):61-63.
4.王恒.司马金龙墓石雕乐伎乐器研究[J].文物世界,2000,(05):32-35.
5.韦正.北朝高足围屏床榻的形成[J].文物,2015,(07):59-68+1.
图1-4 司马金龙夫妇墓石雕柱础|自摄于大同市博物馆
图5 石雕柱础方座拓片|图源《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
图6 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石雕柱础|自摄于大同市博物馆
图7 石帐座使用示意图|图源南京博物院“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特展
图8 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音乐窟”前室窟顶|图源云冈石窟官网
来自观察猿白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