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茫茫戈壁上,一中年男子策马疾驰,他在追与情人私奔的妻子。情急中男

鲸鱼铲史官 2024-10-16 22:59:18

1945年5月,茫茫戈壁上,一中年男子策马疾驰,他在追与情人私奔的妻子。情急中男子坠马,昏迷两天后醒来,他“被离婚”了!

兰州的报纸上刊登出妻子与他离婚的公开声明。男子就是时任敦煌莫高窟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1936年,已在法国学习绘画达9年并已声名鹊起的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被里面精美的画面所震撼:祖国的绘画艺术如此悠久灿烂,自己却一直沉醉于西洋文化,太愚昧无知了!

他要回国,他要去敦煌!

随后,常书鸿把妻子陈芝秀和女儿留在巴黎,只身回国。

1942年,国民党重庆政府筹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推荐常书鸿当筹委会副主任。

从此,常书鸿保护敦煌、研究敦煌的一系列艰难险阻由此展开……

筹备研究所要钱要人,可主管部门象征性地发了一点经费外,就丢了一句:“其他自己解决。”

常书鸿只得变卖家具,又以自己40多幅油画开画展,筹到了五万块钱。

在涉及研究所选址时,一些官员出于个人打算,建议将研究所设在兰州。常书鸿当即指出:“兰州距敦煌1200公里,这么远怎么搞研究保护?建议就地设址。”

常书鸿的想法得到于右任的支持,却把那一帮官员得罪了,后来他在寻求人员配备、图书器材、绘画材料等支持时,这些人全部不配合。

1943年2月20日清晨,常书鸿带着5名同伴,以及少得可怜的器材,搭上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向敦煌出发。

他们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治沙。在清理淤沙的同时,他们计划建造一堵土墙,将石窟围在里面,避免风沙侵袭。

常书鸿向敦煌县陈县长提出这个建议后,对方嘲笑道:“你个书呆子,这里只有沙,没有土,怎么建墙?没有办法!”

常书鸿不死心,几天后,千佛洞庙会,他偶然发现饭馆伙计正用沙土筑起了一堵小围墙。

原来千佛洞的水含碱量很大,沙子浇上水,夯实了完全可以做墙,,常书鸿赶紧去把陈县令请来。

陈县令又告诉他:“没钱!”

常书鸿表示只是先从县里借款,等拨款到了马上还,还承诺送陈县令一张千佛洞风景画。陈县令才答应下来。

但在施工时不断有民工逃跑,原来这个陈县令压榨民工,没有发任何报酬,就连每天的吃食都是民工自备。

假若拨款到位,进的是陈县令的腰包。

得知消息后,常书鸿气急,他怒斥陈县令,要求陈县令制作一个民工花名册,把土墙收好尾,按册发放报酬。不然就揭发他,陈县令才答应照做。

没过多久,常书鸿进驻敦煌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学生陆续从大后方赶来加入,他的妻子陈芝秀也毕业回国来到了敦煌。

1945年初,常书鸿招了一个小军官负责总务,小军官刚好是陈芝秀的老乡。

小军官来了之后的某日,陈芝秀突然说自己生病了,坚持要去兰州医治,一走杳无音讯,小军官也随之消失。

常书鸿的学生董希文很委婉地对他说:“老师,师母可能不回来了!”说着便递给他一沓信,信里记载了陈芝秀四处奔走,打算离开的内容。

原来,她早就厌倦了这里枯燥而艰苦的生活。

常书鸿如遭雷击,跨马而追,结果却在大漠中坠马,坠马醒来后,他失魂落魄地回到敦煌莫高窟。

这边刚“损了夫人”,那边,一个更重磅的消息传来,国民党教育部下令,宣布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把石窟交给敦煌县政府。

常书鸿当即写信给于右任请求支持,却如石沉大海。但他收到了另外一则信息,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人对他的工作表示支持与赞扬!他的信心又被点燃了,他坚决不走,他就要一直呆在敦煌。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个大好的消息却引发了职工们的离职潮,大家都想回到家乡去,与亲人团聚。

他怎么好拦着大家呢,自从研究所成立以来,经费一直没有到位,大家每个月领着50元钱,过着最艰苦的日子,兢兢业业地工作……

常书鸿再一次默默发誓,大家都走了,我更不能离开!

1949年9月,敦煌古城解放,一列解放军来到敦煌石窟前,带头的军官握住常书鸿的手说:“你以后专心做保护和研究工作吧,有我们在,大家不用再担心受怕了!”

常书鸿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从此一头扎进敦煌的研究与保护,前前后后一干就是50年。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常书鸿带领的团队完成洞窟编号492个,塑像编号2415尊,临摹壁画800多幅,多次举办敦煌画本展,宣传敦煌,引发人们对敦煌的关注。

常书鸿去世后,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敦煌守护神”这五个字。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以常书鸿为代表的那群人给予了敦煌坚如磐石的守护,让这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得以存续。

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知道!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