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职能,即“企业办社会”。比如:学校、幼

幻波说历史 2024-10-17 07:40:31

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职能,即“企业办社会”。比如:学校、幼儿园、环卫、园林,还有职工医院等等。在那些落后地区,既方便了本厂职工家属,也为社会群众提供了必要的服务。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效益下滑,开始深化机构改革,这些社会性质的附属机构有的划归地方政府部门,比如学校、环卫、园林、地震台、公安处;有的干脆被撤销了。而职工医院则命运各不相同,因为职工医院总体上是盈利的,不给企业增加太多负担,而且厂领导看病可以住高干病房,可以享受更多资源,而去了社会医院则不行。所以,有的职工医院划归了地方卫生局,有的仍留在企业,自负盈亏,也有的错过转隶机会而又经营困难最后倒闭的。 转隶到地方卫生局的,变成了事业单位。我们知道,事业单位一般包括教、科、文、卫。事业单位有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也有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有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三种类型,而医院则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即财政给支付一部分工资,剩下的要靠自己去挣。有了事业编制身份,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进了体制”,则可以调到其他事业单位,还可以转成行政编制,就是当公务员了。 但是,前几年,本地的几家从企业转隶到地方卫生局的职工医院,又悄悄地挂上了企业性质的牌子。比如:原来的包钢职工医院——包钢医院,变成了“北航集团包钢医院”;原来的二机厂职工医院——北方医院,变成了国药集团北方医院,等等,又变身成了企业了,而原来的地方医院,比如:一附院、二附院、中心医院等,则没有变化。 如果回归企业了,那么这些刚到手不久的事业单位身份则又变成了企业职工身份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