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不冤?”2021年,上海某银行向60岁老人推销高达558万的理财基金产品,没想到亏损金额超过170万元后银行竟翻脸不认人。老人无奈提起诉讼,那么究竟老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还是银行负全责呢?法院是这样判的! 信息来源:长沙政法,2024-10-14,《上海60后女子买500万基金亏了170多万,女子怒告银行,法院判赔159万》 60岁的王大妈对股票和基金并不陌生,多年来她在二级市场和银行理财产品上都有所涉猎,算得上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股民"。6月的一天,王大妈来到了她常去的那家银行,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投资项目。 银行的客户经理陆某热情地接待了王大妈,向她推荐了一款名为"某某产业前瞻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的基金产品。陆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款基金的优势,称其有银行的支持,绝对安全,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至少能达到4.5%。 王大妈听了陆某的介绍,心动了。她想着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如果能有一个稳定的收益,那该多好啊。虽然她对市场的波动性有所顾虑,但陆某信誓旦旦的承诺让她的担心烟消云散。 就这样王大妈在陆某的鼓动下,毅然决然地拿出了558万元,全部投入了这款"明星基金"。她满怀期待地想象着,这笔投资会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大妈就发现自己的账户开始"亮红灯"了。她急忙联系陆某,想要赎回基金止损。可陆某却劝她再等等,现在赎回就是"割肉",而且基金很快就会涨回来的。 王大妈将信将疑,但看着陆某自信的笑容,听着他抛出的一连串专业术语和市场分析,她决定再给这笔投资一些时间。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的亏损像一个无底洞,越陷越深。眼看着亏损金额已经超过了170万元,王大妈再也坐不住了。她找到陆某,要求赎回基金并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没想到,曾经热情似火的陆某,此时却像变了一个人。他不仅拒绝赔偿,还推卸责任,称亏损是市场规律,是投资者应该自负的风险。 王大妈感到难以置信,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栽在银行的手里。多年的投资经验,在甜言蜜语的诱惑面前,竟然毫无用武之地。 王大妈将银行告上了法庭,要求银行赔偿自己的损失。庭审现场,双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银行坚称王大妈应该自负盈亏,而王大妈则拿出了陆某当初的录音,证明银行存在违规销售的行为。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法院最终做出了判决。考虑到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客户经理陆某存在违规承诺收益的问题。 法院判定银行应当承担王大妈90%的损失,赔偿其本金加利息共计158.63万元。而王大妈本人,也应为自己的决策承担10%的责任。 这个案件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很多网友表示,类似的事情他们也遇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确实存在一些误导性陈述,容易给老年人造成困扰。 "我奶奶前段时间也遇到类似的事,银行的理财经理信誓旦旦地承诺保本,结果亏了很多。这些银行啊,真是不够诚信!"一位网友愤愤不平地说。 也有网友提醒大家要提高风险意识,理性投资:"投资有风险,即使是银行理财,也不能完全相信。我们要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要盲从!" 还有网友呼吁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像王大妈这样的老年人,是金融消费者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法律的呵护。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该更加规范,不能只顾着追求业绩,忽视了客户的利益。"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轻易相信他人的承诺,要学会独立思考,审慎决策。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力度,规范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