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陈赓来越南做"场外指导”,第一仗就让越军奔袭4天,武元甲打电话说情:

幻珊聊文化历史 2024-10-17 10:48:44

1950年,陈赓来越南做"场外指导”,第一仗就让越军奔袭4天,武元甲打电话说情:“部队太疲劳了,我看一下子很难攻上去...”,陈赓怒拍桌子:“如果这样的仗还不打,我就卷起铺盖走了” 枪声撕裂了越南北部的宁静。1950年9月,东溪小镇陷入一片混乱,法国驻军仓皇应战,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 短短12小时后,这个战略要地就落入了越南军队手中,这场胜利来之不易,背后有一位中国将军的身影,他就是陈赓。 几个月前,陈赓还在北京,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越南局势危急,胡志明亲自向毛泽东求援。 毛主席钦点陈赓前往越南,担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 陈赓与胡志明相识多年,曾是黄埔军校的同窗,此时重逢,却是在战火纷飞的越南,胡志明热情欢迎老友,却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战况。 法国远征军30万人,武器装备精良,相比之下,越南军队只有16万人,训练不足,武器落后。 更糟的是,许多越南军官缺乏实战经验,指挥能力堪忧。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陈赓该如何扭转战局? 7月25日,陈赓踏上越南土地,一路上,他仔细观察地形,思考战术,越南山高林密,非常适合打游击战。陈赓脑海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陈赓很快发现,越南军队的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有一天,陈赓正在给越军讲解基本战术,他画了几张简单的战术图,解释如何围点打援。 谁知道讲了半天,台下的越南军官们一脸茫然,陈赓不得不反复讲解,整整花了4个小时,才让大家勉强听懂。 这让陈赓颇感挫败,他开始意识到,要在越南打赢这场仗,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不过陈赓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越南军队虽然缺乏训练,但士兵们有着顽强的斗志,只要找对方法,这支军队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陈赓决定从小规模战斗开始,逐步提升越军的作战能力,他的目光锁定了东溪小镇,这个位置虽小,却是通往高平的咽喉要地,拿下东溪,就能切断法军的补给线。 陈赓向越军高层提出了这个计划,出乎意料的是,他遇到了强烈的反对。 越军总司令武元甲认为,应该集中兵力直接攻打高平,他担心打下东溪会消耗太多兵力,影响后续作战。 更重要的是,武元甲对这种迂回战术心存疑虑。在他看来,正面强攻才是王道。 陈赓耐心解释自己的想法,他指出高平防御工事坚固,正面强攻只会造成重大伤亡,相反,东溪守军薄弱,易攻难守,拿下东溪不仅能切断敌人补给,还能提振军心。 武元甲仍然不为所动,眼看双方争执不下,胡志明出面调停,他对武元甲说:"你要相信陈赓将军,他很早就带领大军作战,这些年来从未打过败仗!" 在胡志明的支持下,陈赓的计划最终获得通过,9月16日,越军发起了对东溪的进攻。 战斗异常激烈。越军士兵奋勇冲锋,但由于缺乏经验,伤亡不小,陈赓在后方指挥,不时调整战术。他让部队分散进攻,避免被敌人火力集中打击。 经过12小时的激战,东溪终于落入越军之手,这是越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攻下敌人两个连驻守的据点,胜利的消息传开,全军上下欢欣鼓舞。 陈赓并不满足,在他看来,这场胜利暴露出越军的诸多问题。 比如,部队协同作战能力差,指挥官临场应变不足,如果不改进这些问题,未来的战斗将更加艰难。 陈赓决定加强对越军的训练,他亲自给军官们上课,讲解战术要领。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军官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一次演习中,陈赓故意给武元甲出了一道难题,他让武元甲指挥部队追击"逃跑"的敌人。 武元甲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 事后,陈赓严肃地指出:"敌人逃跑,我军追击,这是常识!如果你想请示完再下令追击,敌人早就逃之夭夭了!" 武元甲羞愧难当,但也深受启发,从那以后,他在指挥作战时变得果断许多。 随着训练的深入,越军的战斗力逐渐提升,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好。 10月初,陈赓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决定在沙巴地区设下埋伏,一举歼灭法军主力。 这是一次高风险的行动,越军需要在丛林中隐蔽多日,等待敌人自投罗网,陈赓亲自到前线督战,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可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等待时间过长,一些越军士兵擅自离开阵地寻找食物,就在这时,法军主力恰好经过,安然脱离了包围圈。 陈赓得知消息后,气得笑出了声,他意识到,要真正提高越军的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陈赓并没有放弃,他继续优化战术,不断调整部署,终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越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们先后解放了13座县城,歼灭法军8000余人。 这些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胡志明欣喜若狂,亲自为陈赓举行庆功宴,席间,他深情地说:"陈赓同志就是及时雨,有了你,越南革命就看到了希望!"

0 阅读: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