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到底该归谁?”2016年,上海一老人离世后,在国外工作20多年的儿子回来处

爱查说社会 2024-10-17 11:32:56

“遗产到底该归谁?”2016年,上海一老人离世后,在国外工作20多年的儿子回来处理后事,结果却发现老人的遗产全部被保姆取走了,保姆表示,遗产是老人赠与自己的,儿子不信,于是将保姆告上法庭,法院这样判……   夏阿公是上海本地人,年轻时在国企工作,退休后独居在市中心一套70平米的老公房里。1999年,他因为腿脚不便,通过中介认识了来自外地的林女士,请她来家里当住家保姆。   林女士今年55岁,来自安徽农村。她年轻时没什么文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为了改变命运,20多岁时独自一人来到上海打工。   刚来时,她在工厂里做过流水线工人,后来又当过餐厅服务员。直到遇到夏阿公这份工作,她才算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起初,林女士只是单纯地照顾夏阿公的饮食起居。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夏阿公的儿子夏致远常年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看望父亲。相比之下,林女士却成了夏阿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   "阿公对我很好,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林女士回忆道,"有时候我生病了,他还会亲自下厨给我煮粥喝。"   23年间,林女士几乎没有休息日,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夏阿公。她不仅要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还要陪他聊天解闷,甚至在夜里随时起床照看。   随着夏阿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林女士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加。   "最后几年,阿公几乎卧床不起,我得24小时守在他身边。"林女士说,"有时候半夜里他突然喊痛,我就得马上起来给他按摩、喂药。"   2023年,93岁高龄的夏阿公因病去世。就在林女士还沉浸在悲伤中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突然袭来。   夏阿公的儿子夏致远从国外赶回上海料理父亲的后事。在整理遗物时,他惊讶地发现父亲名下的房产和存款似乎都不见了。经过询问,他才得知林女士声称这些财产都是夏阿公生前赠与她的。   "我父亲怎么可能把所有财产都给一个外人?"夏致远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她只是个保姆而已,凭什么继承我父亲的遗产?"   然而,林女士坚持认为自己和夏阿公之间不仅仅是雇主和保姆的关系。"我们其实是男女朋友关系。"她说,"阿公生前多次表示要把财产都留给我,作为对我多年照顾的回报。"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夏致远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他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林女士退还房产和存款。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法院仔细调查了相关事实。经查,夏阿公名下确实有一套70平米的老公房和约28万元存款。但是,并没有找到任何书面遗嘱或赠与合同证明夏阿公将这些财产赠与林女士。   林女士坚称夏阿公曾多次口头表示要将财产给她,但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她说:"阿公信任我,我们之间不需要那些繁琐的手续。"   而夏致远则认为,即使父亲真的有这个意思,也应该留下书面证明。"口说无凭,我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在撒谎?"他质疑道。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作为夏阿公的儿子,夏致远显然是第一顺序继承人。   其次,虽然林女士称自己与夏阿公是男女朋友关系,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即使存在这种关系,也不能改变她作为保姆的基本身份。   再者,关于夏阿公的口头遗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遗嘱人和见证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显然,林女士所称的口头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   然而,法院也注意到林女士23年来对夏阿公的照顾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法院最终作出判决:房产归夏致远继承,存款中8.2万元由夏致远继承,20万元由林女士继承。   这个判决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双方的利益。夏致远保住了父亲的房产,而林女士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偿。   (参考资料: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