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姚崇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他的长子姚彝紧紧握住他的手,心中焦急不安

喷火龙说史 2024-10-17 14:49:51

公元721年,姚崇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他的长子姚彝紧紧握住他的手,心中焦急不安。姚崇眼神沉重,死死掐住儿子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低声道:“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一件事,你必须谨记,听我安排。”

姚彝愣住了,父亲的预言让他感到彻骨的寒冷,但他知道,这一切并非无稽之谈。

姚崇,字元之,生于650年,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横跨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朝,三度为相,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

姚崇不仅在政治上拥有卓越的才能,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正是由于他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唐朝迎来了繁荣的局面。

然而,姚崇为官清廉,性情刚正,不少朝中权贵对他怀有敌意。尤其是张说,这位与他政见不合的宰相,让姚崇晚年深感忧虑。

他明白,一旦自己去世,张说极有可能会对姚家展开报复,甚至将家族拖入灭族的危机中。于是,姚崇在病榻上,对自己的长子发出了这番警告,并安排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姚崇和张说的矛盾,源于两人对治国理政的理念分歧。姚崇主张节俭治国,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强调吏治清明,不苟权贵,不徇私情。

张说则更倾向于强化中央集权,注重权力的稳固和皇权的绝对控制。这种理念上的冲突,导致两人在朝堂之上多次发生争执。

唐玄宗深知姚崇的忠诚与才干,多次依赖他处理政务。然而,玄宗对张说的倚重,也让姚崇意识到自己身后可能存在的隐患。张说在朝中结交不少势力强大的贵族,一旦姚崇去世,张说有可能借助这些势力对姚家进行打压。

姚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权臣在权力更迭时,被打压甚至灭族的例子屡见不鲜。他深知,自己清廉自守,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让他不得不为家族未来谋划。姚崇明白,儿子姚彝的才干虽不及自己,但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才能在风暴中保全家族。

姚崇在去世前,对儿子们留下了《五诫》和《遗令诫子孙文》这两篇重要的家训文献。这些家训,旨在告诫后代为官处事之道,提醒他们不要追逐过高的官位和财富,而是要保持清廉,避免与朝中权贵结交过密。

他特别提到,权力斗争之下,任何小小的失误都会导致家族的覆灭。因此,他嘱咐姚彝,务必谨慎,不能与任何一派拉得过近,也不能过分展露家族的影响力。

姚崇深知,保持低调,避免参与政治漩涡,才能真正保全姚家。为了保全家族,他甚至希望后代能够主动避开高位,过一种更为简朴、低调的生活。

这份家训反映了姚崇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权力的深刻理解。他并不希望子孙继续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安稳度日,远离政治争斗。这也表明了他对权力的谨慎态度,以及他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深切担忧。

姚崇去世后,张说果然曾一度试图打压姚家。然而正是因为姚崇的儿子们谨记父亲的教诲,避开了过多的政治牵扯,姚家得以保全。姚彝和兄弟们遵循父亲的家训,保持低调,远离权力的中心,不与朝中权贵纠缠过深,避免了家族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姚崇的预见与安排,不仅保住了姚氏家族,也让后代子孙铭记他的教诲,世代传承了清廉自守的家风。并没有因为姚崇的去世而衰败,反而在唐朝中后期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家族的子孙多有忠于国家的名臣贤士。

姚崇的家训《五诫》和《遗令诫子孙文》成为了后代姚氏家族的“藩篱”,即一座保护家族的屏障。通过这份家训,姚崇希望他的子孙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如何在危机中自保。

后来的历史证明,姚崇的家训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家训”传统的一部分,被视为廉洁与清廉从政的典范。

姚崇本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救时宰相”,不仅因为他在唐玄宗时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还因为他在晚年时展现出的远见卓识。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