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河南两渔民正在丹江口水库打鱼,没想到一网兜儿下去竟拉不动!两人猛地一

漫悠芸端的事儿 2024-10-17 15:00:48

1978年,河南两渔民正在丹江口水库打鱼,没想到一网兜儿下去竟拉不动!两人猛地一用力拉,突然,水里传来“轰”的一声,靠近岸边的地方,竟然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 1978年,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往日波涛汹涌的水面,如今变得像老农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连续三年的干旱,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心头压着一块石头。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怪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村民们都说,水库的水位降下去后,露出了一条“龙脊”,那是藏着宝贝的地方,谁碰谁发财。 一开始,也就是些小孩胆子大,跑到干涸的河床上玩耍,结果还真让他们捡到了一些“破铜烂铁”。 大人们一看,这玩意儿虽然锈迹斑斑,但造型古古怪怪的,说不定是什么宝贝,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涌向河床,期盼着能从这“龙脊”上薅点羊毛。 要说这丹江口水库,还真跟传说中的“龙城”扯得上关系,考古学家们一直认为,这片区域就是古代楚国的“丹阳”所在地,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可这年头,谁会跟文物过不去呢?不少古墓都被盗墓贼光顾过,想想就让人痛心,就在这“寻宝热”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两个渔民的遭遇,彻底引爆了整个丹江口。 那天,这两个渔民像往常一样,划着船在水库里撒网捕鱼,可这一网下去,却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缠住,任凭他们怎么使劲,都纹丝不动。 “难道是捞到宝了?”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贪婪,他们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力气,猛地一拉鱼网。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河岸边竟然塌陷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 消息传得比野火还快,没多久,整个村子的人都跑来看热闹,有人说,这是“龙王发怒了”,也有人说,这是“宝藏现世”的征兆。 村干部赶到现场,看到眼前的景象,顿时觉得事情不简单,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塌陷,分明就是一个古墓的入口!他赶紧把情况向上级汇报。 文物部门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出考古队赶赴现场,专家们经过勘察,确认这里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春秋时期楚国墓葬群,占地面积足足有10万平方米! 然而,眼前的景象也让专家们心头一紧:古墓周围已经出现了人为破坏的痕迹,很明显,盗墓贼已经捷足先登了。 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考古队决定立即展开抢救性发掘,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考古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从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楚国墓葬群中,挖掘出土了600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包括青铜器、玉器、乐器、车马器等等,件件都是国之瑰宝。 在这批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件造型奇特的“云纹铜禁”。 这件“云纹铜禁”出土时,已经残缺不全,只剩下一个案板,一侧的桌面塌陷了一半,周围原本盘踞的12条龙形巨兽也散落一地,就像一堆破铜烂铁,根本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正当工作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河南博物馆的王长青老师接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王长青老师可是中国青铜器复原的“三大圣手”之一,经他之手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 然而,面对这堆支离破碎的“云纹铜禁”碎片,就连王长青老师也犯了难。 “这东西,还能修好吗?”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王长青老师对这件残缺的文物,却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 他带领着团队,仔细分析每一块碎片的形状、纹饰和材质,一点一点地拼凑着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弄清楚了“云纹铜禁”的结构和铸造方法。 有了这些信息,修复工作就有了方向。王长青老师和他的团队,采用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等多种传统工艺,耗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让这件精美的“云纹铜禁”重现昔日的光彩。 修复后的“云纹铜禁”长103厘米,高28.8厘米,宽46厘米,重约90公斤,是目前出土的铜禁中,体积最大、时间最早、工艺最精致的一件,堪称“铜禁之王”! 那么,这件“铜禁”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说白了,这就是古代的“禁酒令”产物。 古人对酒的喜爱,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早在西周时期,各种各样的酒器就已经非常流行了,什么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应有尽有,可见当时的人们有多爱喝酒。 但是,喝酒过度就会误事,为了避免“酒后误事”,西周时期,周公旦特意制定了“酒诰”,规定只有在祭祀和特定的活动中才能喝酒,而且还要适量,不能喝醉。 而“铜禁”的出现,就是为了配合“酒诰”的实施。 你看那“云纹铜禁”周围,12只张牙舞爪的异兽,面目狰狞,仿佛在警告人们:喝酒要适可而止,否则后果自负! 丹江口水库春秋墓葬群的发现,不仅让我们有机会一睹2000多年前楚国的辉煌,也让我们对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云纹铜禁”的修复,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工艺的精湛,堪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然而,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也伴随着盗墓贼的贪婪和破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0 阅读: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