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一男子承包600多亩地种玉米,到了丰收的季节,男子迫不及待联系收割机收割,可没想到收割机还没运作就坏了,细查之下,真相令人气愤不已! 金秋十月,孙先生的600亩玉米地在晨光中格外耀眼,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作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大规模农业经营者,孙先生早已为这个收获季节做足了准备。 然而,就在收割前夕,意外突然降临。天刚蒙蒙亮,孙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田间,准备启动他那台价值不菲的大型收割机。可当他转动钥匙时,却发现机器纹丝不动,只传出一阵刺耳的"咔咔"声。 心中泛起不祥的预感,孙先生立即打开了收割机的发动机舱。借着晨光,他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很快就发现了异常:传动轴被一块金属片卡住,无法转动。这绝不是自然损耗能造成的情况。 带着疑惑,孙先生开始在收割机周围的秸秆地里仔细搜寻。没多久,他的目光就被几个反光的物体吸引了。 弯腰拨开厚厚的秸秆,孙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这一路走来竟然有4把沾着泥土的锤子,仿佛是对他的无声威胁。 这一刻,孙先生如坠冰窟。他意识到,这绝不是简单的机械故障,而是有人蓄意破坏,意图阻挠他的收割工作。 收割机被破坏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孙先生顾不上多想,立即开始四处联系其他农户,希望能借到收割机。然而,正值收获季节,大多数农户的机器都在自家地里忙碌,一时难以抽身。 经过一番奔波,孙先生终于从邻村的李大叔那里借到了一台小型收割机。可是,这台机器的效率远不及他自己的大型收割机,而且因为型号不同,操作起来也不够熟练。 第一天的收割进度十分缓慢。孙先生和几个帮工从早忙到晚,却只完成了往常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看着广袤的玉米地,孙先生的心里直打鼓。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金黄的玉米棒开始慢慢失去水分,变得干瘪。田间地头,不时可以看到因过熟而裂开的玉米棒,粒粒饱满的玉米粒撒落在地。 孙先生心急如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组织人手下地收割。但即便如此,进度依然远远落后于计划。他清楚地知道,每耽误一天,就意味着更多的损失。 更糟糕的是,手机上显示大雨即将来临。如果在下雨前无法完成收割,后果将不堪设想。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玉米发霉,品质直线下降。 看着日渐干枯的玉米,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成熟玉米特有的香气,孙先生的心情越发沉重。 他不禁在心中盘算:按照目前的进度,完成全部收割至少还得用两周时间。而这意味着,他将损失至少三分之一的产量,更不用说品质的下降了。 夜深人静时,孙先生坐在院子里,一想起玉米的事情,满面愁容。他不禁想到,如果能早点发现收割机被破坏,或许还能有更多时间做准备。 但现在,他只能看着这一年的成就,在收获的最后关头遭受如此重创。 经过调查,这起恶意破坏事件的背后竟然与一场秸秆收购纠纷有关。原来,孙先生此前曾与当地一家秸秆收购公司发生争执,双方就收购价格产生了分歧,甚至到了放狠话的地步。 案发后,孙先生立即报警。警方迅速介入,通过现场勘查和调取周边监控,很快抓住了嫌疑人。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嫌疑人表现出深深的悔意,并主动提出赔偿。经过协商,双方就收割机修理费用等直接损失达成了赔偿协议。 面对嫌疑人的悔改态度和积极赔偿,孙先生展现了宽容。他表示,虽然这次事件给他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看到对方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承担责任,他愿意给予一定程度的谅解。 这一处理结果在当地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村民认为,孙先生的宽容大度值得赞赏。另一些人则担心,过于轻易的谅解可能会助长类似行为,建议应该从严处理,以儆效尤。 当然,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虽然直接损失得到了赔偿,但孙先生因收割延误造成的产量损失、品质下降等间接损失却难以准确量化。这种情况下,只能付诸法律。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进步,更要重视农村社会治理的完善。 (案例来源:农民频道)
净扯蛋
忽必烈,他家玉米熟了会裂开,爆米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