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于1961年提及,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向毛泽东发问,我们究竟要去往何

界嘉与过去 2024-10-18 10:30:36

刘伯承于 1961 年提及,当年红军长征途中,他曾向毛泽东发问,我们究竟要去往何方。毛泽东回应道“我思量还是要朝北。”刘伯承将军在讲述此事时,言语间满是对毛泽东主席的钦佩。 1934 年的中国,阴霾密布。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近尾声,红军只得告别朝夕相伴的父老乡亲,离开休养生息的沃土,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 八万将士,规模浩大,行进在崎岖的山间小道。初期的长征可谓阻碍重重,他们遭遇的是凶悍的敌军,恶劣的环境,以及未知的前程,士气因而受到极大影响。 敌军对红军的行踪亦是了如指掌。为阻拦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军调遣大量兵力,分别于两个方向设下严密的包围圈,妄图将红军彻底歼灭。 局势极度危急,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红军仿若陷入沼泽的困兽,难以寻觅到一丝生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军总指挥毛泽东同志果断决策,当即决定放弃与其他部队会合的计划,转而率军在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地区突围。 这个决定无疑充满风险,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却是唯一的出路。贵州地区山峦起伏,道路艰险,驻守的国民党军数量较少,红军完全能够凭借有利地形与敌军周旋。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无误。红军在贵州接连取胜,总算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1934 年底,刘伯承获任红军总参谋长,并率领第五军团充当先遣部队。在他的英勇指挥下,部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率先开启了贵州的胜利之门,为红军构建了首个战略支撑点。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终于能够稍作休整,重新积聚力量。 然而,接下来怎么办?红军到底要走向何方?怀着这样的疑问,刘伯承将军找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表示:“我考虑还是要往北去。”这句话虽简洁,却彰显了毛主席运筹帷幄的非凡智慧。 北上,意味着红军将深入敌军后方,以弱战强,最终达成战略转移的目标。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魄力!毛主席正是拥有这般远见卓识,于危急关头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1935 年 1 月,在群山环绕的遵义城,一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要会议正在秘密举行。这便是后世盛赞的遵义会议。会议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思想得到全面确立,红军重新找准了前行的正确方向。 遵义会议之时,在紧张的研讨之余,毛泽东同志和刘伯承将军也进行了一次短暂却影响深远的交流。刘伯承询问:“毛主席,我军后续的行动方针是什么?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处?” 毛泽东坚决地回答:“我们要持续北上!当下虽然处境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革命信念,齐心协力,必然能够渡过难关,开辟新局。” 自此,在毛泽东的精准引领下,红军脱胎换骨。他们不再一味凭借阵地战,而是巧妙施行运动战的策略,穿梭于敌人之中,机智地躲开敌人的锐利攻势,同时又在敌军脆弱之处骤然展开进击,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从遵义至赤水河,再至四渡赤水,红军犹如装上了永动机,马不停蹄地击败一批又一批的国民党军。他们的行迹遍布川、黔、滇三地,辗转于大小凉山之间,山峦高耸,路途遥远,行程达数千里之遥,战火纷飞,战斗此起彼伏。 在此期间,红军缔造了名垂青史的非凡功绩。飞夺泸定桥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典范。1935 年 5 月,红军亟待渡过大渡河,然而镇守泸定桥的敌军据守险要之地,坚决不肯放行。面对敌人的重兵防御和汹涌的江水,红军毫不畏惧。 在党的有力引领下,22 位勇士奋勇当先,以雷霆万钧之势,愣是在枪林弹雨中强行渡过,用血肉之躯搭建起了通往胜利的通道。3 天后,红军主力悉数渡过大渡河,持续向北挺进。 在后续的长征进程中,红军还攀越雪山,穿行草地,跨越一座座海拔四五千米的峻岭,承受了极度缺氧和酷寒的严峻考验,但他们仍旧意气风发,锐不可当。 历经两年的浴血拼杀,红军最终抵达陕北,圆满达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61 年,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刘伯承将军满怀感慨。他深情地说道:“若无毛主席当年睿智果决的北上决策,就不会有我们最终的胜利。” 这段满含血与泪的革命历程,锤炼了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长征精神都将永远熠熠生辉,鼓舞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持续奋进。

2 阅读: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