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许鹿希,这个名字或许不像邓稼先那般家喻户晓,但她的经历,却与中国的现代历史紧密相连。 作为邓稼先的妻子,她不仅是这位“氢弹之父”背后默默支持的女人,更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与卓越才华的医学专家。在邓稼先隐姓埋名的28年里,她独自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非凡成就。 如今,年近百岁的她,依然生活在北京那间老旧的房子里,拒绝搬迁或装修,执意保持着与丈夫共同生活时的所有痕迹。每一块老旧的家具,每一道木门上的裂缝,仿佛都在诉说着她对往昔岁月的深情。 邓稼先和许鹿希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他们都出生在书香世家,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则是北大著名的哲学教授。 这样相似的家庭背景让他们在少年时代就彼此熟悉。成年后,邓稼先成为了许鹿希的物理老师,这段师生关系也为他们未来的婚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人并肩穿越战争岁月,挺过新中国成立的动荡阶段,携手直面了诸多艰难抉择,一路相互支撑,从未退缩。 在婚后不久,邓稼先便被国家选中,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这一项目的保密性极高,从此,邓稼先需要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许鹿希无法知道丈夫的具体工作内容,也无法陪伴在他身边,只能通过稀少的书信和偶尔的短暂相聚,了解他的动态。 于众多家庭而言,长期的别离实难承受,尤其处在那通讯艰涩、信息蔽塞的岁月。许鹿希并没有抱怨。 她理解丈夫肩负的责任,也明白国家对他的需要。于是,她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要在工作中保持高水准的学术研究。 邓稼先工作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长期接触核辐射,最终导致他罹患了直肠癌。1986年,邓稼先在与病魔抗争两年后去世。 对于许鹿希来说,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丈夫,更是失去了一个和她共同奋斗了大半生的伙伴。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并没有因为悲痛而停下脚步。 她义无反顾地接过了整理丈夫学术遗稿的重任,用她的方式继续完成邓稼先未竟的事业。她一生的坚守,不仅仅是对邓稼先的爱情和敬仰,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奉献。 许鹿希的学术成就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神经解剖学专家,她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她曾翻译了多本医学书籍,培养了无数医学人才。 尽管她的个人成就显赫,但她始终保持低调,从未向国家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这种谦逊与奉献精神,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 如今,许鹿希的生活依旧简朴,甚至可以说是极简。她居住在北京海淀区一间60年代的老房子里,房间面积不足70平米,家具陈旧,墙上甚至还有多年前留下的裂痕。 这些原本可以轻易修缮的细节,许鹿希却选择保留下来。她曾对前来探望的朋友说:“这些都是我和稼先共同生活的痕迹,我不想让它们消失。” 这句话背后,承载的是她对邓稼先深沉的怀念和对过去岁月的珍视。在她看来,物质上的简朴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失去那些承载了情感和记忆的细节。 每年生日,许鹿希都过得极为简单,她从不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也很少接受鲜花或礼物。2024年10月,她的95岁生日同样如此。 唯一的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一幅祝寿字画,许鹿希和家人们简单地拍了几张合影,便结束了生日的全部流程。 对于外界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难以理解,但对于许鹿希而言,这已经足够。她的精神世界远比物质丰富,她的心中装着的不仅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从容与淡定。 许鹿希的故事令人感动,却也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是邓稼先吗?是国家吗?或许是二者兼有。 邓稼先为国家隐姓埋名28年,许鹿希则为家庭和社会默默奉献了一生。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结。 邓稼先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中国核事业的腾飞,而许鹿希的坚守与支持,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伟大。 许鹿希的生活选择,似乎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成功”或“幸福”的标准。她没有豪宅,没有奢侈品,也没有高调的庆祝仪式。 她的生活简单到几乎没有波澜,但正是在这种看似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深刻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 她与邓稼先的爱情,既是个人的,也是属于国家的。他们的事迹,既是时代的掠影,更是永恒的典范。 他们的故事,不单单是历史的明证,更是遗留给后世的珍奇财富,其承载着过往,启迪着未来,熠熠生辉,价值无限。 (信息来源:许德珩女儿、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人生故事.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