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7岁军官要给14岁妓女赎身,老鸨要3万赎金,他正要付钱,却被青楼女子拉住,她说,“你不必替我赎身,我自有办法脱身。要娶我可以,但你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董竹君的故事,始于1900年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名黄包车夫,母亲则是佣人。 生活的艰辛使她年仅12岁时便被卖入上海的青楼,这个年纪的女孩,理应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但命运却将她推入了人世的深渊。 青楼里的生活,是董竹君最不愿提及的过去。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在被迫展示才艺和卖弄美貌中度过,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表演。 她不是唯一的清倌人,却是最聪慧的那个女孩。于这污浊之境,她内心深处早早便种下了反抗的胚芽。 14岁时,董竹君遇到了27岁的军官夏之时,这个年轻的军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中了她的美貌与才智。 爱情的萌芽在他们之间不期而至。董竹君并不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她从未将自己看作一个只能依附男人的女人。 于是,当夏之时提出为其赎身的请求时,她提出了三项条件:其一,做正妻;其二,他不可再娶;其三,婚后送她赴日本留学。 这三个条件不仅是她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也是她为争取自身独立所做的第一步尝试。 董竹君没有依靠夏之时的赎金离开青楼,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策划了一场大胆的逃离,她不想成为被人买卖的商品,而是想掌控自己的命运。 最终,她成功了。摆脱了青楼的束缚后,董竹君与夏之时成婚,婚后的生活,似乎一度朝着董竹君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两人东渡日本,董竹君进入学校学习,她学习语言、接触西方文化,眼界逐渐开阔,心中对自由的向往愈发强烈。 婚姻中的不平等逐渐显现,夏之时虽然满足了她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她内心深处对独立和知识的渴望。 夏之时是典型的旧式男人,虽对董竹君有感情,但他对妻子的期望仍是内敛、顺从、以家庭为重。 随着时光的渐次流转,他的控制欲逐渐浮出水面,竟要求董竹君舍弃学业,回归家庭的樊笼。董竹君的独立意识在日本得到了激发,她不愿再被束缚,但婚姻的枷锁却逐渐收紧。 回到中国后,夏之时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他染上了赌博和吸毒的恶习,家庭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婆婆对董竹君的指责也愈发尖锐,因为她生下的四个孩子全是女儿。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被视为“无用的存在”,而董竹君则被认为是没有为夏家“光宗耀祖”的“罪人”。 面对家庭的重重压力,董竹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她意识到,婚姻不再是她的避风港,而是一座囚禁她的牢笼。 1929年,董竹君做出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选择——离婚,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一个极具勇气的决定。 她带着四个尚未成年的女儿,独自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离婚后的生活并不轻松,董竹君必须在生活的艰难与社会的指责之间挣扎求生。 她开始尝试进入商业领域,开办织袜厂、经营黄包车公司等,但这些初期的尝试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功。 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她意志的考验,董竹君没有被失败击倒,相反,她从每一次挫折中吸取经验,愈发坚定自己的目标。 经过多次失败的摸索,董竹君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方向。她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在上海滩开办了锦江菜馆。 这个菜馆很快便因其高质量的服务和美味的菜肴吸引了大量食客,尤其是在上海滩的名流圈内迅速打响名号。 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董竹君又创办了锦江饭店,成为上海滩最为成功的餐饮企业之一。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她凭借个人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所取得的。 董竹君的人生并不仅仅是商场上的成功。她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中,她多次为国家捐资助国,甚至将锦江饭店上交给新中国,贡献出了自己积累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成为了新社会的模范企业家,受到广泛的认可与尊敬。 晚年时,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书中回顾了她从青楼女子到独立女性,再到成功企业家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1997年,董竹君在上海安详去世,享年97岁,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动荡走向新生,也见证了一个女性从底层向上攀爬的奋斗史。 她的故事,绝非仅为个人的成功,实乃一代女性觉醒和拼搏的典型象征,彰显着她们在时代洪流中不懈进取的精神。董竹君用她的勇敢、智慧与坚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董竹君的传奇人生,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光,便能找到通向自由与成功的道路。 她的经历值得我们深思,也为无数现代女性提供了关于独立、勇气与自我价值的启示。 (信息来源:中国商界杂志《民国“娜拉”董竹君:一个女人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