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地下党被抓,因无法忍受日军的酷刑,他选择供出一个秘密联络点。原以为

闻语坦克 2024-10-18 18:34:29

1943年,一地下党被抓,因无法忍受日军的酷刑,他选择供出一个秘密联络点。原以为此地无人,然而当日军赶到联络点时,却发现有群人正在开会... 1943年的一个闷热夏日,河北武邑县城的街道上,一切显得寻常。年轻的地下党员王培森轻车熟路地走进东大街的一家小店。这是他惯用的联络点,平时在这里交接情报的过程一向顺利。然而,今天却有些不对劲。 店铺里的伙计看他的眼神有些躲闪,似乎藏着某种紧张。几个陌生面孔不远不近地徘徊着,那目光像钉子一样刺在他的背上。王培森心头一紧,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暴露。他故作镇定地转身想要离开,可刚踏出一步,店门却在背后“砰”地一声关上了。几个日伪军和汉奸一拥而上,枪口抵住了他的腰间。 王培森被押到敌人的据点,他知道,一场残酷的审讯已经等在了前面。面对敌人第一次的逼问,他咬紧牙关,坚持自己只是一个无辜百姓,被误抓了而已。可敌人早已不吃这一套。接下来的酷刑接踵而至,老虎凳、烙铁、皮鞭轮番上阵,疼痛像无尽的浪潮,一波波侵袭着他的神经。 连续几天的酷刑,让他的身体崩溃,精神也接近崩溃。他清楚,如果再继续下去,自己不是被折磨疯,就是活活死在这间阴冷的小屋里。敌人却不打算让他轻易死去,他们要从他口中撬出情报,找到更多的地下党成员。 在漫长的痛苦中,王培森心里闪过了动摇。他想:要不就给他们一个线索,只要能保证不牵连其他同志,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于是,他终于开口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是我们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王培森心中盘算着,他供出的这个地方——孙屯村的王家大院,只是一个备用点,平时那里没有人,也不会有机密文件。这样既能应付敌人,也能避免同志们受到伤害。带着这些侥幸的想法,他领着日伪军队向村子走去。 一路上,他心里忐忑不安,但不断安慰自己:不会有事的,那里应该是空的。然而,当他们抵达孙屯村时,意外却发生了。大院的门半掩着,透过缝隙,他瞥见几双熟悉的脚在屋内来回走动。王培森的心猛地一沉——大院里,竟然真的有人。 他带着敌人进入的这个据点,正好有一场秘密会议在进行。11名同志,外加4名县政府的干部,正在里面商议重要事项。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事。 王培森的出现,让大院内的同志们意识到了危险。主人王平东急忙指引大家进入院后的地道,这条地道平时用来藏身,还未完全挖掘完毕,但已经足够隐蔽。敌人冲进院子后四处搜寻,但一无所获。他们把王培森拖过来质问:“地道在哪里?” 王培森心里七上八下,但面上故作平静。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暴露任何东西,但也不能激怒敌人,于是他指了指地道的入口:“可能在这儿。” 几名敌人小心翼翼地扒开入口,却不敢贸然进去,生怕里面有埋伏。于是,他们把枪口对准王培森:“你下去。” 王培森强压心头的恐慌,顺着梯子一步步进入地道。刚进去,他就看到里面的12位同志正屏住呼吸,眼神复杂地看着他。那一刻,他的心如刀割——这些人原本信任他,现在却因为他的选择命悬一线。 王培森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点了点头,把身旁的一口大缸挪了回去,遮住了同志们的身影。随后,他拿起几份宣传单,若无其事地爬上地面,对日军说:“下面只有这些宣传品,什么人都没有。” 然而,敌人并不买账。一个汉奸提出建议:“放火熏一熏,如果里面有人,肯定会被烟逼出来。” 王培森听到这句话,心里顿时一凉。他知道,一旦放火,躲在地道里的同志们将无处可逃。 王培森明白,不能让敌人有机会点火。他必须做点什么。就在日军准备放火的刹那,他突然扔下手中的文件,猛地向村外跑去。敌人一愣,随后迅速反应过来,喊着追了上去。 在追捕声中,王培森拼命奔跑,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他心里清楚,自己能逃得越远,同志们的生存机会就越大。黑夜成了他的盟友,熟悉的地形帮助他成功甩掉了敌人。日军无功而返,撤离了村子,而躲在地道里的12名同志得以逃过一劫。 多年后,新中国成立。王培森回到家乡,却因为当年的叛变传闻被捕。面对调查,他沉默不语。他知道,自己必须承受这个误解。然而,当年在地道中的同志们站了出来,为他作证:“如果不是他,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站在这里。” 最终,组织认定王培森的行为虽有动摇,但他用实际行动挽救了同志们的生命,决定给予他宽大处理。正如战后有人评价他的那样:“忠诚不只是从未动摇,而是在动摇之后,依旧选择了正义。” (信息来源:《武邑县文史资料》)

0 阅读:1373
评论列表
  • 金中 19
    2024-10-19 20:21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