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入北大,梦回青春 10月13日到19日,我这把老骨头居然有幸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而且,你猜怎么着?这培训班居然是在我心心念念的北京大学举办的! 当我真正坐在那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教室里,脚步轻快地穿梭在北大校园里,甚至和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们一起挤在热闹非凡的食堂里,那一刻,我简直觉得自己像是回到了青春年少时。这不仅仅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是一种深深的幸福,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 说起我和北大的渊源,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啊。简单地说,就是从擦肩而过开始,经过了轻轻接触,直至身临其境。 “擦肩而过”嘛,就是那次路过北大。记得那是1982年的冬天,我刚刚参军不久,坐在卡车的车厢里,屁股下面是硬邦邦的军用马扎,怀里还紧紧抱着一支半自动步枪。我们前往北京体育学院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卡车从北大的西边围墙外经过。当我看到那座著名的北大西门时,心里就像被什么触动了一下,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向往。 那时候,我刚刚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预考过了,可正考却落榜了。我心里那叫一个灰心丧气,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未来。正好赶上征兵,不满十八岁的我因为有高考的经历,分数也差得不多,就顺利报名参军了。当卡车路过北大时,其他战友可能只是看了一眼校园,可我呢,心里却在翻江倒海,默默地念叨着:“要读书,要上学,要接受更高的教育,要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轻轻接触”嘛,就是那次母亲来北京看我,多亏了北大的学生帮忙。1984年,我考上了军队院校,高兴得赶紧给家里报喜。母亲接到信后,一个人就坐了将近20小时的火车来北京看我。可她只知道我在翠微路的一个单位,深更半夜到了北京站,地铁停运了,公交车也下班了,她根本找不到我。那时候又没有电话,母亲真是急得团团转。 好在列车上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北大学生,他把我母亲带到了学校,还联系了女同学让母亲在女生宿舍住了一晚。 第二天,这位男生又把母亲送到了我的单位。过了几天,我特意带了礼物去北大感谢他们。四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他们的热心和周到安排。他们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我永远忘不了。 至于“身临其境”,那就是这次参加培训班了。这么多年来,北大一直是我心中的圣地,我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北京大学读书,那该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啊!如今,这个梦终于实现了。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培训班,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坐在教室里聆听高等学府老师的授课,能够在校园里漫步在未名湖畔、仰望博雅塔,能够与那些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青年学子在同一个食堂里用餐,同排队、同刷卡、同点餐、同桌吃饭,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在这里,我聆听了季羡林弟子王岳川教授讲述的大国崛起与中国文化创新,感受了王久高教授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时的激情和深入的思考,还理解了张会峰教授在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的深刻和独到见解。每一次听课,都让我受益匪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求知欲的青春时代。 这就是我与北大的几次渊源,虽然普通,但却深刻得让我难以忘怀。每一次回想起这些经历,我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