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那时司马懿还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少年气盛,和同学周生起了矛盾,差点惹来s身之祸,幸好孔明先生出面,他才逃过一劫。 别误会,此孔明非彼孔明,而是司马懿的授业恩师,胡昭胡孔明先生。 话说两个毛孩子不知道发生了啥事,同学一夜间成了仇人,周生脾气大,人面广,带着几个铁哥们就要在半路截住司马懿。 那个时代游侠之风盛行,仗着家族撑腰随便s人都没人会管,周生打听好司马懿的路程,在他必经之路埋伏好,可是这消息被司马懿的老师胡昭知道了,赶紧跑去见周生。 为了消除两人的间隙,胡昭痛哭流涕,说上一堆“年轻人不要太气盛”、“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大道理,终于劝服周生。 事后胡昭没拿此事邀功,即使司马懿做了曹魏大臣,甚至大权在握了,胡昭也把这事烂肚子里。 有人说胡昭太笨了,可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着绝大的智慧。 东汉末年三国并立,曹操、刘备、孙策群雄逐鹿,文人武将相继寻找自己的辅佐之君,以求名利。 可太平本是将军定,谁许将军见太平,功成名就又能全身而退者能有几人,所以就有这样一类看破世情,不愿去争,只想尽力济世救人,等老了之后就地寻觅一山一水,遁迹而去。 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士,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割席的管宁、不事天子,不友诸侯的张臶,以及司马懿的老师胡昭。 胡昭出生于公元162年,和张良、司马徽是颍川同乡,此时正是东汉桓灵时期,朝政黑暗混乱。 胡昭才学很高,年纪轻轻就扬名在外,尤其擅长隶书,就书法而言可和钟繇齐名。 黄巾之乱时,胡昭逃亡冀州,袁绍早就听说这个人,多次派人去请他来做官,但都被拒绝了。 胡昭志不再做官,为了躲避袁绍骚扰,等局势稳定些就跑回家乡颍川,谁知逃了袁绍又来了曹操。 所幸曹操比较开明,没有为难胡昭,征召不成就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胡昭选了河南境内的陆浑山,作为自己的耕作之地。 平时耕作为生,闲时讲经论道,生活自给自足,很快胡昭家周围就聚集了不少人家,这里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公元218年关羽北伐,水淹于禁七军,陆浑县人孙狼起兵响应,攻破县城以迎接关羽前来,陆浑县长张固幸运逃脱,一路跑到胡昭所在的长乐亭,孙狼等人也追赶过来。 由于胡昭名声很好,又不涉足朝堂,孙狼等人不敢冒犯他,下令不准伤害侵犯他的家,连带张固和周围百姓也保全了下来。 后来关羽失败被擒,曹仁陆续平定陆浑等县,胡昭又搬家了,搬到宜阳县,他是真不想和任何势力扯上关系,就想安安静静地种田读书。 这是他的智慧体现,虽说他保住了县长张固,可是孙狼等人不继续进攻,也难免会落人口实,隐士不涉足权力斗争,但性格孤僻,有时候得罪人也不知道,胡昭此次搬家,嵇康可应该好好学学。 到魏少帝曹芳年间,司马懿掌权时期,群臣又上书举荐胡昭,这次人数众多,且都是朝廷重臣,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哪里听到了胡昭救司马懿的消息,想要在太傅心里博个曝光。 好在朝廷反应慢了些,等到派专车去宜阳迎接胡昭时,他刚好去世,享年89岁,征召一事就结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每个人都不希望白来这世上一遭,可是在乱世中能达到这天道的人少之又少,张良被迫隐于朝,诸葛亮累s军中,连超才都难以做到,何况才能都不如他们的胡昭。 杯满则溢,月盈则亏,胡昭拒绝入仕,看似白过一生,其实是退而求其次,只达到名遂,然后身退,不看功成,自己也就没有那么多压力和禁锢,保个全身而退、家庭平安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