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杨笠这事我也挺感慨的。其实我喜欢单口喜剧很早,当年最爱的一部美剧是《人人都爱雷蒙德》,它的主演和主创雷·罗曼诺就是一位单口喜剧演员,后来顺藤摸瓜看了不少美国单口喜剧,很喜欢。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国内叫脱口秀是不准确的,脱口秀本应该是《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那一类谈话节目,单立人的诠释是准确的。后来国内单口喜剧起来了,也挺欣喜的,也看过几次线下小剧场演出。
杨笠的这个风波,单纯从我一个美式单口喜剧爱好者的角度(我最喜欢的演员是已经过世的乔治·卡林)看,她(无论故意还是被迫)在一段时间内违背了单口喜剧两个基本原则,所以从概率上看,早晚会遭到反噬。
都知道单口喜剧是一种“冒犯的艺术”,但这种冒犯也是有行规或者原则的。第一条,你的冒犯必须是“平等”的或者“均衡的”,用大白话讲,你在冒犯别人之前,应对等地冒犯自己,这样观众才不会认为你怀揣恶意或者带有极深偏见。比如在美国,一个黑人单口喜剧演员可以比较自由地吐槽黑人社区的毛病,但如果是白人演员,就不合适,除非他先吐槽白人社区的毛病,否则大家怀疑演员种族主义。以国内举例,黑灯的单口文本,仅从文本看,其实对残疾人群体是有不少冒犯的,但观众不会责怪,因为黑灯自己就是盲人,他相当于先吐槽自己。
按照这个原则,大家很容易发现杨笠并没有遵守规则。她最出名的那几个线上的片段,没有充分吐槽自己的情况下,强烈吐槽另一性别,其实是犯忌讳的,难怪有反弹。(我没有看过杨笠线下演出,我也相信完整的线下演出不至于这么偏颇,奈何大家熟悉的就是线上的切片。)
第二个原则是题材从长期来看,应该是多源的、丰富的,而不应一直局限在特别狭窄的领域内。换言之,就是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立人设,因为创作路线会越来越窄。就好比你去听某人第一场线下单口喜剧,他在吐槽汗脚,你听到100场,他还在吐槽汗脚,那么你大概率笃定,就算去101场,人家没开口,你就知道他又要吐槽汗脚了。杨笠后来明显有一个立人设的过程。大概率也不是本人意愿,是团队甚至资本的意愿,但后果就得本人承担。像最出名的“普信男”的文本,其实单独看我自己觉得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 ,你为什么不同时吐槽“普信女”呢?都101次了还在说汗脚,人设就是骂汗脚,能不出事吗?
所以综合来看,我举一个虚拟场景,就好理解了。一单口喜剧演员,长期在舞台上吐槽汗脚,并且声明自己不是汗脚,终于台下有汗脚忍不住拿着板砖上台了。演员的粉丝一看,这还了得?也拿着板砖上台护航了,打成一片。幕后的资本大喜:“如此甚好,有流量!”不料群殴打出了人命,警察来了。资本一脚把演员踢到警察面前:“都是她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