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赵忠尧,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战乱之际从北平徒步逃亡长沙,手中紧紧抱着

鸿史观 2024-10-19 15:46:38

1937年,赵忠尧,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战乱之际从北平徒步逃亡长沙,手中紧紧抱着一个酸菜坛子。这个酸菜坛子看似普通,实则内藏50毫克镭元素——这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珍贵科研材料。

他一路披荆斩棘,忍饥挨饿,生死一线,整整走了两个月,将这一科研瑰宝从战火纷飞的北平护送到了长沙。这是一位物理学家为了科学而拼命保护国家未来的故事。

1937年北平沦陷的消息传来时,赵忠尧没有选择立即撤离。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他有一件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保护——镭元素。

这个元素是他从英国带回中国的,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其稀缺的科学实验材料。他很清楚,这不仅仅是实验用的物质,而是中国核物理学研究的希望。

有人劝他趁乱离开,抛弃这些“东西”,逃命要紧。但赵忠尧说:“我不能放弃这个东西,它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为了掩人耳目,他把镭密封在一个酸菜坛子里,藏在一堆生活物资中,打扮成一个普通乞丐。

这样一来,没人会注意到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流浪汉”——他就这样孤身一人踏上了南下的逃亡之路。

赵忠尧的这趟旅程,走了整整两个月。一路上,他装扮成乞丐,风餐露宿,几乎成了一个流浪汉,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唯一没有放下的,就是那紧紧抱在怀里的酸菜坛子。

那坛子沉甸甸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白天他躲避敌人的搜查和劫匪,夜晚只能在破庙、荒屋里栖身,靠一点随身带的干粮和路上的溪水勉强维持体力。每逢遇到日军巡逻队或者土匪,他总会弯腰低头,缩在人群里,假装无助的乞丐。但即便再累再难,他手里的酸菜坛子从未离手。

这一路,他饥一顿饱一顿,连睡觉时也总是小心翼翼。一次在过河时,冰冷的水流浸透了他的破布鞋,寒冷刺骨,但他只是死死抱住坛子,一步一步蹒跚着过了河。

终于,赵忠尧到了长沙。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清华园时,守卫们看着眼前这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感到疑惑。谁能想到,这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竟是曾经意气风发的清华教授?

他衣服破旧、鞋子早已磨破,赤脚上满是血泡,但双手依旧紧紧抱着酸菜坛子。

梅贻琦得知赵忠尧回来了,亲自接见。他看到眼前这个模样狼狈的人,几乎认不出是他的物理系教授。梅贻琦迟疑地问:“你是……赵忠尧?” 赵忠尧点点头,双手颤抖着递上了那个酸菜坛子。

梅贻琦打开坛子,看到里面密封完好的镭元素时,他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个酸菜坛子里装着的不仅是中国未来科学的希望,还有赵忠尧用生命捍卫的学术精神。

赵忠尧将镭送到清华后,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辗转来到西南联大,条件虽然艰苦,但赵忠尧始终坚持核物理研究。

那个酸菜坛子里的镭,成为了他和学生们进行核实验的重要材料。正是这段时间的研究,为中国未来的核物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赵忠尧带领学生们进行中子实验。他从不抱怨物质条件的匮乏,反而总是激励学生:“我们现在的实验条件虽然差,但我们有一颗为国家科研拼搏的心。” 他培养的学生,包括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日后都成为了中国核物理的中流砥柱。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