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反被讹诈”的现象令人心寒。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建议,对此类讹诈者应以

柚子看这个趣事 2024-10-19 18:11:44

“扶老人反被讹诈”的现象令人心寒。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建议,对此类讹诈者应以敲诈勒索罪起诉,提高违法成本。“扶不扶老人”这个问题,放在十年前,谁会想到它竟然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大难题?这年头,好人难做的现实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你明明是好心帮忙扶个摔倒的老人,却可能迎来一场天价索赔。这种离谱的现象让许多好心人寒了心,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敢管闲事了。   李玫瑾教授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一语中的:凡是遇到这种讹诈好心人的老人,都应该按“敲诈勒索罪”起诉,不判刑也得罚个倾家荡产!这话让人拍手叫好,终于有人敢站出来为好心人撑腰了。   要知道,这些年社会上发生的“扶不扶”纠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它背后折射的是法律和社会机制的缺失。   我们单从社会层面来说,“扶不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全民讨论的焦点。春晚小品《郝建与老太太》不就是在影射这种尴尬的局面吗?好心人扶老人,结果被讹诈,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竟然是“扶人者有责”。   这种倒打一耙的情节虽然是喜剧,但看得人不免心酸。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不能容忍善意的地步了吗?   有意思的是,面对“扶不扶”的争议,有人说老人是无心之过,也许因为摔倒时脑子晕乎,错把救命恩人当成了“肇事者”。   但更多人认为,这些讹诈者其实是故意为之,打的就是讹钱的主意。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毕竟近年来曝光的个别案例,老人在“被扶”后立即翻脸认人,摆出一副非要钱不可的架势,简直让人无语至极。   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正是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再发生。她的观点很明确: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让讹诈者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   否则,好心人永远都是弱者,最终只能选择袖手旁观。讹诈行为不处理好,社会风气只会越来越差。 在这场扶不扶的争议中,真正令人无奈的其实是我们好心人的困境。一边是摔倒的老人需要帮助,另一边却是可能到来的讹诈,这种道德和法律的两难困境,已经让许多人退避三舍。   虽然这样的案例离自己很远,但别忘了,社会就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今天我们不关心这个问题,明天可能就会亲身遇到。没有人愿意看到善良被辜负,正义被嘲讽的社会现象继续蔓延。   最让人心寒的是,一些人利用了大众的同情心和道德底线,把好心人当成了讹钱的工具。面对这些无耻的行为,社会需要的不是一片叹息,而是强有力的法律手段。   李玫瑾的建议其实就是一个信号:我们的法律必须对这类讹诈行为零容忍,不能让讹诈者有机会得手。即便法律不能彻底改变所有人,但至少它能为好心人撑起一片保护伞,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教授的建议其实就是在倒逼那些想要讹诈的人先掂量掂量:你敢随便讹别人,那就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如果法律严厉了,讹诈者自然会少一些,社会也会变得更加温暖。毕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好人不得好报”的环境里。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法律机制让这种危机得以缓解,大家自然会重拾对善意的信任。我们也不妨想象一下:当每个人都能毫无顾虑地去帮助他人,社会将会变得多么温暖。   所以,李玫瑾的这番话不单单是对讹诈者的警告,更是给全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我们应该对那些见义勇为的人给予更多的法律保护,让他们不再畏首畏尾,而是大胆地站出来,做那个该做的好人。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