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

周律鸣不评 2024-10-20 16:36:07

“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妾室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最终马寅初活到100岁才走,但他的观点却悄然改变了无数60、70、80甚至是90后的命运…… 近年来,国家逐步开放“二胎”、“三胎”的政策,但新生儿出生率却一直堪忧。值此之际,“计生教父”马寅初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的岁月刚刚过去,新中国百废待兴,许多人把生育当作国民义务,甚至认为“多生孩子,建设祖国”。   而就在这股风潮之中,马寅初却逆流而行,他提出了与这一主流观念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必须控制人口。   作为一名享誉中外的学者,马寅初不仅是人口问题的先驱,更是一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知识分子。他的理论绝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数据分析。   当时的中国,粮食短缺、资源紧张,经济尚未全面恢复。   马寅初通过对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的细致分析,得出了一个让人焦虑的结论:如果不及时控制人口增长,未来将面临难以承受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尽管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极具先见之明,但在当时,马寅初却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许多人认为他太过悲观,甚至有些“冷酷无情”。毕竟,在那个年代,许多家庭都在“多子多福”的信念下繁衍后代,而马寅初的“少生优生”论调无疑打破了这种社会共识。   他提倡推迟婚姻、减少生育数量,并认为每个家庭应当只生两个孩子。这个理论放在今天的语境里,显得理所当然,但在50年代的中国,这几乎是个“异端”。   更有趣的是,马寅初一生育有八个子女,两位妻子,这与他“控制人口”的理论形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矛盾。公众对此颇为不解,甚至有人质疑他在生活中奉行双重标准。毕竟,提倡“少生”的人,怎么自己却拥有这么庞大的家庭?   马寅初的婚姻生活颇具时代特色。   第一任妻子在早期婚姻中因种种原因未能生育,迫于家族压力,他纳妾生子。这种做法在那个年代并不稀奇,但在他的理论背景下,成了一颗打击他声誉的“定时炸弹”。   即使他后来再没有继续生育,停止扩大家庭规模,但这段历史依然成了他人生履历中最容易被外界挑剔的一部分。   事实上,他的“新人口论”一度在学术和政治圈子里激起了不小的反对声浪。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国情不适合这套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中国的巨大优势,“人多力量大”这一口号早已深入人心。   对于刚刚摆脱战乱的中国,重建和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而马寅初的少生主张似乎与这个大方向格格不入。更让他难堪的是,50年代的中国领导层最终并未全面采纳他的建议。   在马寅初提出理论的二十多年后,中国开始真正感受到人口压力的重量。   70年代末,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才被重新审视,并成为1979年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尽管马寅初未能亲眼见证政策的全面实施,但他提出的理论得到了迟来的承认。 但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改变了中国家庭的结构,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乃至影响到了90后。到了21世纪,中国逐渐放松了对生育的控制,允许二孩甚至三孩政策的实施。   但婴儿出生率却一直堪忧……   尽管马寅初个人生活中的矛盾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不可否认,他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经济学家,他用冷静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预见了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作为普通人,他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在那个大时代里,他既是引领者,也是矛盾的产物。   【信息来源: 上海支部生活鲜知先觉 《【新视点】马寅初与《新人口论》: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始末》 20140226】

0 阅读:413
评论列表
  • 2024-10-20 18:52

    可能马老的想法和思维没错,但是自己不遵守很难令人信服。就像有些人看待事情理性正义,分析有理有据,处理有条有理,各方兼顾。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只想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