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花了18000元,买了一辆二手车,里程表显示7万多公里。不料2个月后,男子出了车祸,才发现,车实际里程为21.5万公里,是调表车。男子觉得被骗,气愤之下将卖车商家起诉,要求3倍赔偿,商家不认可男子的鉴定,不愿赔,法院判决亮了! 小刘是个刚拿驾照不久的年轻人,出于经济实惠的考虑,他决定先买一辆二手车练练手。 经过一番比较,他选择了一家口碑还算不错的二手车商,在那里看中了一辆价格为18000元的二手车。 这辆车车况看起来不错,里程表显示7万多公里,这在二手车市场中算是相对合理的公里数。小刘觉得这车既划算又符合自己预算,便毫不犹豫地付了款,把车开回了家。 刚开始的几个月,小刘对这辆车非常满意,性能不错,也没出什么大毛病。然而,两个月后的一天,他不幸发生了一场小车祸。 虽然事故不严重,但在维修时,修理工在对车辆进行检测时告诉他,这辆车的实际行驶里程并不是7万多公里,而是高达21.5万公里。 这个消息让小刘感到震惊和愤怒,原来他买的竟然是一辆被“调表”过的车! 调表车,简单来说,就是人为篡改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让它看起来比实际使用时间更短,从而提高卖车的价格。 小刘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这不仅意味着他多花了钱,还可能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越想越气的小刘决定采取法律行动,他认为自己有权利要求3倍赔偿,因为商家的行为明显存在欺诈。 于是,小刘将卖车的商家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给予他3倍的赔偿,总金额约54000元。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3倍的赔偿。而这次,调表车显然是一个典型的欺诈行为。 不过,商家并不打算轻易认账。他们对小刘提交的里程鉴定结果提出了异议,坚称自己卖车时车辆的里程表显示就是7万多公里,至于为什么后来检测出21.5万公里,他们表示不清楚,也不承认这是自己的责任。 商家还辩解称,二手车的质量和里程数本就难以保证,买车时小刘也同意了“车况以实际为准”的条款,因此他们并没有义务进行赔偿。 案件到了法院,法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认商家是否存在故意隐瞒车况的欺诈行为。 小刘的律师提供了多项证据,包括修理工的检测报告和车辆的维修记录,明确显示这辆车在调表之前已经行驶了超过21万公里。 此外,律师还指出,调表行为在二手车市场中虽然屡见不鲜,但其本质是欺骗消费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经过一番庭审后,法院最终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判决。法官认定,商家在出售车辆时,故意隐瞒了实际行驶里程,并通过调表的方式误导消费者,这构成了欺诈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判决商家必须向小刘支付3倍赔偿,即54000元。 商家对此判决感到震惊,认为法院过于偏向消费者,但事实是,小刘提供的证据确凿无误,而商家也未能提出有效的反驳证据。 调表车不仅是商业道德问题,还涉及到消费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法院的判决不仅维护了小刘的权益,也对整个二手车市场发出了明确的警示信号。 判决结果公布后,不少网友为小刘打抱不平,纷纷表示支持法院的判决。有网友评论道:“调表车简直是二手车市场的毒瘤,商家这样做不仅是不道德,还是违法的,早该严惩!”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二手车交易中,调表行为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而这次的判决有望推动行业进一步规范化。 而对于那些不法商家来说,任何试图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法律的代价。
这次支持法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