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39岁,超过年龄,不能报考!”1938年,招生负责人看着眼前这位面容坚毅的母亲和瘦弱的男孩,语气里满是质疑,然而,这位母亲却只是淡然一被黄埔军校录取。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周咏南)
1949年,湖南,周咏南看着眼前身穿军装,却已不是昔日国民党军官的儿子黄天,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切,要从七七事变那年说起……
日军的炮火,打破了中国大地往日的宁静,湖南祁阳,原本平静的小城,涌入了大批来自“文夕大火”后的难民,看着眼前一张张惊恐的面孔,周咏南心如刀割,她深知,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周咏南坚定地对儿子黄天说,要他取消婚约去抗日,黄天愣住了,他即将高中毕业,与未婚妻感情和睦,成家立业近在眼前,为何母亲会做出如此决定?更何况,政府规定独生子可以免服兵役。
目睹着母亲坚定的神情,黄天明白,家国大义面前,个人幸福微不足道,他最终选择了妥协,同意与母亲一同踏上抗日征程。
母子二人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位于衡阳的黄埔军校,当时的黄埔军校,虽已破例招收女学员,但对年龄仍有严格限制,39岁的周咏南,显然超过了标准。
面对招生指导员的为难,周咏南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从军,祈求报国于疆场之上,你忍心拒我于千里之外吗!”
周咏南的话掷地有声,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最终,军校破例录取了这对母子。
周咏南自幼习武,体格健壮,巾帼不让须眉,在黄埔军校,她刻苦训练,成绩优异,曾三次获得劈刺冠军,儿子黄天也深受母亲感染,刻苦学习军事技能。
1940年,周咏南和黄天从黄埔军校毕业。黄天被分配到湖北前线作战,而周咏南则被分配到湖南从事政治工作。
深知前线战士不易,周咏南主动提出组建女兵连,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保障。这一提议很快得到批准,周咏南被提升为军部直属女兵连连长。
1943年,常德会战爆发。周咏南带领着女兵连奔赴前线,临行前,她给儿子写了一封“遗书”,坦言自己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果自己遭遇不测,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她的遗志,继续抗战到底。
常德会战异常惨烈,周咏南带领女兵们奋勇杀敌,甚至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指挥作战。
那场战斗中,周咏南曾独自一人与5名日军展开搏斗,最终将敌人全部消灭。
女兵连也成功击毙上百名日军,其英勇事迹被《救国日报》连续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抗战决心,而周咏南和她带领的女兵连,也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女性英勇抗敌的缩影。
在另一处战场上,黄天也随部队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抗战胜利后,厌倦了战争的周咏南选择解甲归田,回到家乡湖南,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然而,儿子黄天却选择了继续留在军队,跟随国民党与共产党作战。
这让周咏南心急如焚,她无法理解儿子的选择,1947年7月,周咏南带着儿媳找到黄天所在的部队,哭诉自己这些年来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如今只希望他能平安回家,然而,黄天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在部队。
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直到1949年,黄天所在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听到这个消息,周咏南喜极而泣,她终于明白,儿子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母子二人,终于再次团聚,回首过往,他们都为曾经为抗战胜利贡献过力量而感到自豪。
周咏南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中华儿女,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纷纷投身抗战洪流,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