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历史有小狼 2024-10-21 21:55:48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1995年9月,美国各地的华侨华人纷纷赶赴洛杉矶。数万名华人首次在异国他乡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周年。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们计划举行一场隆重的升旗仪式。这将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正式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举行的升旗活动,意义非凡。 这场活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正是熊德龙。他在《国际日报》上发布了活动的消息,呼吁全美的华人共同参与。他还慷慨解囊,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活动的筹备和开展。升旗仪式当天,熊德龙作为代表,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然而,当大家看到熊德龙时,纷纷感到惊讶。这位一直以“中国人”自居的男子,竟有着一张典型的西方面孔,丝毫看不出华人的血统。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是什么让一位西方面孔的男子,对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 原来,熊德龙虽然外表是西方人,但他对中国文化和华人社区有着深刻的认同感。他长期致力于促进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华人活动。他深信文化是连接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桥梁,而他愿意成为这座桥梁的建设者。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熊德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经常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文化艺术展览等,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增强华人社区的凝聚力。他还热心帮助新移民适应当地生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020年,当全球都在与新冠疫情作斗争时,海外的防疫物资同样稀缺。许多人想要支援国内,但苦于无法筹集足够的物资。熊德龙利用自己在各界的广泛人脉,积极筹措资源,最终成功采购到了大量急需的医疗物资。他迅速安排物流,将物资送回国内,为抗疫一线提供了及时的支援。 他的慷慨行动,不仅解了国内的燃眉之急,也感动了无数人。在他的影响下,许多海外华人也纷纷行动起来,尽己所能,为祖国的抗疫工作贡献力量。 除了物资捐赠,熊德龙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他关注教育事业,支持中美学生之间的交流项目,旨在培养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他还关注环保、医疗等领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德龙的行动,也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关注。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称赞他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的“民间使者”。 20世纪40年代的背景下,广东梅州的熊如淡夫妇远赴印尼谋生,历经波折后在当地开设了一家小型中式面点摊。这对夫妇尽管经营收入不丰,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乐观的态度使得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和快乐。 结婚多年未能有自己的孩子,他们决定从孤儿院收养几个孩子来充实家庭。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收养了几个女儿,直到1947年,他们收养了一个七八个月大的男婴,取名熊德龙。 熊德龙的童年在家中是备受呵护的,家庭成员对他的疼爱让他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但在外界,由于他是被领养的孩子,在当地华人社区中,他面临着同龄人的排斥和歧视。 这种情况使得他的幼年并不顺畅,频繁遭遇他人的恶语与冷眼。尽管如此,熊德龙的家庭给予了他巨大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在他向母亲黄凤娇诉苦时,母亲坚决为他辩护,维护他的尊严。 随着年龄的增长,熊德龙展现出了聪明伶俐的性格和商业头脑。他在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助父母管理摊位,吸引顾客,凭借他的天赋和亲和力,赢得了周围邻居和顾客的喜爱。 特别是在数学和记账方面,他的能力令人瞩目。认识到儿子的潜力,熊如淡夫妇经济拮据也要为他攒够学费,支持他接受正规教育。 熊德龙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完成中学教育后,他没有选择继续升学,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进入了当地的海绵厂工作。他在这里不甘平凡,用两年时间精通了所有制作工艺和运营流程,他的雄心和才干驱使他决定自己创办海绵厂。通过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他成功筹集到启动资金,并迅速归还了所有借款。 业务成功后,熊德龙没有满足于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如餐饮和房地产。他的事业逐渐壮大,不仅在印尼成名,还在30岁之前建立了闻名远近的熊氏集团。 尽管事业有成,熊德龙始终记得自己的中国根源。中印尼未建交时,他通过多种方式回到了广东梅州,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当地熊家族成员对他热情如初,视他为己出。 当父母年老时,熊德龙按照他们的愿望,在梅州建造了丹凤楼,并安排他们移居此地。即便父母相继去世,他对梅州的情感不减,频繁回访,并开始通过捐款支持当地发展,包括建设桥梁、医院和学校。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梅州,遇到国家任何地区的困难,熊德龙都会慷慨解囊,他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归属感的体现。 来自 刘强伦,吴碧波. 印度尼西亚9人传 赤道翡翠之国[M]. 2024

0 阅读: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