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参加学校化妆舞会上拍下了这张极为罕见的合影。 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和艺术界,林徽因无疑是一位具有标志性的女性人物。她不仅在建筑和诗歌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还因其复杂的个人生活和与时代同行的知识分子的交往而闻名。 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前往英国,此行不仅是为了深造,也无意中将她带入了文学与爱情的复杂旋涡中。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她遇到了已经成为学生的徐志摩。 徐志摩当时已是一名已婚男士,但这并未阻止他对林徽因产生深厚的情感。据称,徐志摩首次见到年仅16岁的林徽因时,便被她的气质和才华深深吸引。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展现出她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天赋。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不仅是一时兴起。1921年,林徽因与父亲回国后,徐志摩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并在同年年底赶至北京,希望能重新启动对林徽因的追求。然而,他的到来却恰逢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的消息。这一消息对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放弃。 与此同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对于女儿的感情生活持开放态度。他不仅未将林徽因禁锢,反而允许她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关系,尽管外界看似一段美满的婚姻,却也复杂多变。梁思成常对着墙上林徽因收藏的徐志摩的信件和诗稿沉思,这种情感的纠葛展现了即使在婚姻中,情感的纠结和爱情的自私性也难以避免。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并非外界所想象的完美无瑕,而是充满了个人牺牲和职业折衷。 林徽因的职业生涯也因其个人生活的波折而更显珍贵。她不仅在建筑领域与梁思成合作,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的设计与恢复,还在诗歌上展现了她深刻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 梁启超对于儿子梁思成的婚事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和策略。在1924年,为了确保儿子能够与林徽因结成连理,并削弱来自诗人徐志摩的爱情竞争,梁启超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举动:安排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这一行动不仅为两人提供了共同的成长和学习环境,还巧妙地将梁思成从北京的文艺和感情纠葛中拉了出来。 梁启超的用心良苦也体现在婚礼的安排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礼被设定在加拿大,地点选在梁启超的女儿梁思顺的家中。这一决定虽然保证了婚礼的私密性和家族的紧密联系,但却让林徽因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缺少了来自自己家人的支持和参与。 婚礼的这种安排,尽管是梁启超的深思熟虑,但也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林徽因个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 另外,梁启超在帮助梁思成赢得林徽因的心时,并没有让步于外界的压力和批评。尽管梁思成在1923年的车祸中受了伤,留下了身体上的缺陷,梁启超仍然坚定地支持儿子,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其在追求爱情道路上的不利条件。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历程中,梁启超始终扮演着关键的支持者角色。他不仅在物质和情感上给予支持,更在策略上为儿子铺平道路。尽管他的一些决策可能未完全顾及到林徽因的个人感受,但他的行动无疑是出于对儿子及家族利益的保护和推动。 梁启超的这些安排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了一定的情感距离。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结合,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两代人思想和情感的交汇。通过这些细节的铺排和背后的考量,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中婚姻、爱情与家族责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来自 唐婷婷编. 纸短情长[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