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实验时,回家看了一下母亲,被误解了的三十年的不孝子,此刻终于证明了自己! 1986年,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那一年的冬天,他站在家门口,满头白发的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离开家时的青年模样。 93岁的母亲见到眼前的这个陌生老人时,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儿子,当黄旭华唤出那一声“妈”时,母亲的泪水夺眶而出。 她终于知道,那个消失了三十年的儿子并没有忘记她,而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刻,所有的误解都烟消云散。 当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需要进行深潜实验时,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黄旭华坚持亲自参与此次深潜,尽管试验中充满了风险,但他毫不畏惧,最终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彼时的黄旭华曾对医学充满了兴趣,童年的他常常在父亲的书房里翻阅那些厚重的医学书籍,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穿上白大褂,成为受人敬仰的医生。 这一切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戛然而止,日本人的侵略让黄旭华看到了国家的弱小和无助,他亲眼目睹了无数平民在战火中的挣扎,也意识到,科技的落后是国家无力抵抗的根源。 他的理想悄然改变,不再局限于医学,而是立志要为国家的国防科技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时,他已从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毕业,满怀抱负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猎潜艇,这是他在造船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 这仅仅是黄旭华事业的起点,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1958年,当时的中国正急需研制自己的核潜艇以应对外部威胁,而黄旭华作为少数几位具备潜艇设计经验的工程师,被秘密召集到了北京。 对于核潜艇的研发,中国几乎是从零开始,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任何核潜艇设计资料,甚至连最基本的构造图纸都缺乏。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从一个小小的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中推测出其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无数次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想。 核潜艇的每一个零件都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确保在深海高压环境下的安全性,实验室中没有足够的设备,资金也极其有限,科研人员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不断摸索。 为了一个参数,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常常要重复上千次实验,才能找到最精确的数据,核潜艇的设计图纸堆积如山,每一张图纸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 从踏入北京的那一刻起,黄旭华的生活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核潜艇的研发工作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所有参与人员都被要求不得泄露任何工作细节,甚至不能告诉家人自己身处何地。 黄旭华没有机会与家人告别,也无法解释自己即将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黄旭华不仅要承担沉重的技术责任,更要承受着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痛苦。 他唯一与家人联系的方式,是一个编号为“145”的信箱,而信中他只能写些无关紧要的问候话语,不能透露自己的真实工作情况。 正当核潜艇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时,黄旭华却收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家中兄弟姐妹多次来信催促他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但核潜艇的研制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任何延误都会影响进度。 为了国家的事业,他选择了留下,几个月后,父亲已经去世,黄旭华没有机会为父亲送别,也无法向家人解释自己为何不能回家,在家人的眼中,他成了不顾家庭的“不孝子”。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黄旭华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黄旭华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总设计师,他深知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中国终于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成为了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的心中不仅是为科研的成功而欣慰,更是为那些隐忍了三十年的孤独感到释然。 黄旭华的故事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缩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像他这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不在少数。 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黄旭华的一生,虽充满了艰辛与遗憾,但他始终认为,为国家的事业奉献一切,是他此生最无悔的选择。 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也为后代树立了无私奉献的榜样,这位核潜艇领域的无名英雄,将永远留在共和国的历史中,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不朽丰碑。 参考资料:环球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