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美国的导弹打不到中国。”谁也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出自青年科研工作者——

洛风阐社会 2024-10-23 10:29:00

“我要让所有美国的导弹打不到中国。”谁也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出自青年科研工作者——陈德明之口。他眼神坚定,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中国的未来。 这句豪言壮语从一个年轻科研工作者口中说出,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26年后的今天,陈德明已经成为中国反导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实现这个梦想默默奋斗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199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陈德明被分配到西北某导弹基地工作。初到大漠,他被这里的艰苦环境吓了一跳。 基地四面环沙,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最难熬的是漫长的黄沙天气,沙尘暴来袭时,整个世界仿佛都被黄沙吞没。 但年轻的陈德明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白天,他跟着老工程师们学习导弹技术;晚上,他一个人泡在资料室里查阅大量文献。 短短几个月,陈德明就掌握了导弹设计的基本知识,成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 1992年,基地进行一次重要的导弹试验。这是陈德明第一次参与实弹发射。当导弹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时,陈德明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德明参与了数百次导弹试验。每一次试验都充满挑战,但他总能沉着应对。 有一次,导弹突然偏离预定轨道,情况十分危急。陈德明冷静分析,迅速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了故障。 事后,他还总结出一套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案,为日后的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经验的积累,陈德明逐渐成长为反导领域的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一种新型拦截弹头,大大提高了反导系统的精确度。这项成果让陈德明一举成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然而,荣誉和名利并没有让陈德明停下脚步。相反,他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 同事们都说他是"陈铁人",因为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有时工作到深夜,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隔天一早,又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工作。 陈德明的妻子马丽曾经抱怨说:"你是结婚了,还是跟导弹结婚了?"每次回家,陈德明都是匆匆忙忙的。 吃完饭就钻进书房,继续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好不容易有个周末,他也常常被急电叫回基地。 尽管如此,马丽还是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她深知陈德明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每当陈德明因为工作繁忙错过家里的重要日子时,马丽都会温柔地说:"没关系,国家需要你。"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陈德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德明的专业能力和威望与日俱增。他先后担任了项目组长、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但是,行政工作占用了他太多时间。 2005年,陈德明主动向上级提出辞去副所长职务,专心搞科研。领导们都很惊讶,劝他再考虑考虑。 但陈德明态度坚决:"我的才能在实验室里才能发挥得更好。" 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两次。每次陈德明都坚持自己的选择。 他说:"我只想安安静静地搞科研,为国家多做些实事。"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敬重。 陈德明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科研诚信也有着极高的标准。有一次,一位领导想在陈德明的一项重要成果上挂名。 这本来是科研圈里的"潜规则",但陈德明坚决拒绝了。他说:"科研成果代表的是我们的良心。" 这句话让那位领导羞愧难当,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在陈德明面前提类似的要求。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陈德明收到了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邀请。他们开出优厚条件,希望陈德明能到大城市工作。但陈德明都一一婉拒了。 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大漠的生活,离开这里反而不自在。" 26年来,陈德明亲眼见证了中国反导事业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摸索起步,到如今已经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反导系统。 回想起当年那句"让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的豪言壮语,陈德明欣慰地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2016年,陈德明迎来了50岁生日。基地的同事们为他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会。 蛋糕上插着五十根蜡烛,映照出陈德明略显疲惫却依然坚毅的面庞。当大家齐声唱起生日歌时,陈德明眼中闪过一丝湿润。 吹灭蜡烛后,有人问陈德明有什么生日愿望。他笑着说:"我希望能再为国家工作26年。"这句话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但所有人都知道,陈德明是认真的。 第二天一早,陈德明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天空湛蓝如洗。陈德明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新的一天。

0 阅读:434
评论列表
  • 2024-10-23 23:55

    为国铸剑,祖国之韧,祖国之心

  • 2024-10-24 23:19

    这是最可爱的一类人。永远是国家复兴进程中最闪亮的明星。教育孩子们应该追这种“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