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天,45岁的货车司机陈金亮在运送抗疫物资的途中,因大雪封路饥饿难耐,敲开了一户亮着灯的农家门,却没想到这碗面条的味道,竟成了他40年寻亲路的终点。 陈金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童年在5岁那年戛然而止,那一年,他被人贩子拐卖,离开了亲生父母的怀抱,远走他乡,辗转被卖给了山东省临沂的一户农家。 那时的他还小,记忆模糊,唯一能想起的,是家里的父母总叫他“小石头”,而他肚子上有颗特别的痣,除此之外,关于亲生父母的记忆,早已被岁月冲刷得所剩无几。 虽然养父母对他很好,但陈金亮从未放下过对亲生父母的想念,成年后,他成为了一名货车司机,生活在临沂。 每次跑长途运货,他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在不同城市张贴寻亲启事,期望有人能提供哪怕一点线索,可惜年复一年,杳无音信。 2020年的冬天,新冠疫情肆虐,陈金亮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将一批用于生产口罩的无纺布从山东临沂运送到吉林长春。 这是一次紧急任务,各地都在急需抗疫物资,他没有犹豫,立刻出发,1500多公里的路程,按理说第二天早晨应该就能到达,可是天气却变得异常不友善。 当货车行驶到吉林省境内时,天空突然飘起了大雪,雪越下越大,很快高速公路被封锁,车辆无法继续前行。疫情期间,时间就是生命。 各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正奋战在抗疫前线,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 陈金亮知道,哪怕耽误一天,都会影响到抗疫物资的供应。于是,他果断选择了绕行国道,继续向目的地进发。 国道上的路况并不理想,积雪覆盖着路面,车辆打滑是常有的事,陈金亮驾驶着大货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积雪中的狭窄道路上,几次险些滑进路旁的沟渠,饥寒交迫的他不断提醒自己:“坚持住,货物一定要按时送到!” 随着夜幕降临,路上的积雪越来越深,陈金亮的食物也早已耗尽,此时,他的车驶进了吉林松原市的一个小镇——乌兰图嘎镇。 虽然离目的地长春不远了,但镇上所有的商铺和饭店都因疫情关闭,镇子一片静寂,只有几户人家窗前还透出微弱的灯光。 饥饿和疲惫让陈金亮几乎无力再继续。他走下车,朝着一户亮着灯的农家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地敲响了那扇木门,片刻后,门开了,出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 她疑惑地看着这个陌生人,听了陈金亮的讲述后,善良的她毫不犹豫地请他进屋,给他做了碗简单的蒜丝面。 当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桌时,陈金亮几乎是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碗面,清汤加了蒜丝和几片青菜。 但陈金亮吃着吃着,心中突然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熟悉感,那味道,仿佛在记忆深处曾经出现过,他一边吃一边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老大娘看到陈金亮哭得如此伤心,忍不住问道:“孩子,是我做得不好吃吗?怎么还吃哭了?”陈金亮抬起泪眼,哽咽着说:“不,这碗面……是我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老大娘的手一抖,面前的这个中年男人,似乎勾起了她埋藏在心底的某段记忆,她试探性地问:“孩子,你小名是不是叫‘小石头’?” 陈金亮猛然抬头,惊讶地望着老大娘,点了点头,老大娘的声音开始颤抖:“那……你肚子上是不是有颗痣?” 听到这话,陈金亮的心猛地一沉,他掀开衣服,露出了肚子上的那颗痣,老大娘再也忍不住,扑上前一把抱住陈金亮:“儿啊!你……你就是我失散了40多年的儿子啊!” 40年的等待,40年的寻找,命运竟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将母子二人再次拉到了一起。 老大娘哽咽着讲述了这些年来的苦楚:当年,小石头(陈金亮)被拐走后,她和老伴几乎找遍了所有能去的地方,甚至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 几十年来,他们从未放弃寻找儿子,而她的丈夫在几年前去世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小石头最后一面。 自那之后,老大娘每天晚上都不关门口的那盏灯,希望有一天她的儿子能找到回家的路。 陈金亮泪流满面,抱着母亲久久不能言语,这个相遇的奇迹让双方都难以置信,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去医院做一次亲子鉴定,几天后,鉴定结果出来了——两人确实是亲生母子。 一碗面,跨越了40年的时光,唤起了尘封已久的亲情,陈金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老大娘也终于等回了她日夜思念的儿子,那个风雪夜,乌兰图嘎镇的那盏灯,照亮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团圆时刻。 40年的分离,40年的寻找,冥冥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将他们的命运再次交织在了一起。 这不仅仅是一段寻亲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希望和坚守的感人篇章,或许,正是那盏从未熄灭的灯火,照亮了小石头回家的路。
毋亲决对是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