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合肥化工厂的德国生产设备发生水垢堵塞故障,德国专家一筹莫展。就在时候,

爱吃凉历史 2024-10-23 19:58:29

1987,合肥化工厂的德国生产设备发生水垢堵塞故障,德国专家一筹莫展。就在时候,一个中国男人站出来,立下军令状:十天之内解决!两年后,这个男人站在了神舟的发射台上,20年后,他成为令美国闻风丧胆的人物! 当今社会,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概念,而“国潮”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潮流,也成了众多企业家们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他们纷纷将“民族”这一标签贴在自己的公司或产品上,试图借此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消费者。 然而,在这背后,真正能够将个人企业贡献给国家的人却寥寥无几。任建新正是这样一位不同寻常的企业家。 1958年,任建新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原籍河北的他在落后且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这样的生活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在年仅19岁时,他已经在敦煌县孟家桥公社担任团支部书记。 工作经验使任建新对国内工业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注意到由于中国的工业清洁技术落后,每年的生产过程中将多消耗约850万吨原煤。这种浪费不仅经济上不可取,环保角度也是一个大问题。 他在化工机械院的一个几乎被遗忘的项目中找到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一种价值巨大的硝酸工业缓蚀剂技术。这项技术经过五年的研究才得以完成,却因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 任建新对这项只需要250元的技术着迷,并最终在1984年决定辞去公职,投身商界。他几乎一无所有,只是从化工机械院借来了1万元,并与亲朋好友筹集了一些资金,在一个防空洞内建立了蓝星公司。 这家公司创立之初毫无名气,任建新只能带领几名年轻成员走街串巷,为煤矿工人免费清理茶壶上的水垢,逐步建立起公司的声誉。 蓝星公司的业务逐渐展开,包括清理煤矿锅炉上的严重水垢,使这些被认为“报废”的设备得以重新投入使用。任建新的这种创新方法不仅让蓝星公司在工业清洁领域名声大噪,甚至得到了国外的认可和信任。 一个德国公司在尝试八次后仍未能解决的化肥生产装置问题,蓝星公司仅用一天就彻底洗净了设备。蓝星的业绩甚至扩展到了为原子弹进行清洗的高端任务。 面对国企改制的浪潮,任建新拒绝了私有化的诱惑,坚持“公司是百分百国有”的原则。他的这一决定是对那些仅仅为了利润而忽略国家利益的企业家们的有力回应。 21世纪初,任建新的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通过收购倍耐力、安迪苏等国际公司,将蓝星集团推向了国际市场。 2016年,面对前化工部部长秦仲达和460名民间人士对先正达并购案的强烈抵制,任建新并没有停止脚步。他认为这是一个改写世界农业的历史机遇。 21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中,农业科技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变革。2015年,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农化行业的巨头们开始寻求结盟和整合的新途径。 气候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及农作物价格的持续下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系列的企业重组与并购活动。在这一背景下,巴斯夫、先正达、拜耳、陶氏、杜邦和孟山都这六大巨头纷纷寻求出路。 当时,陶氏和杜邦的合并震惊了业界,这不仅是两家公司的结合,更象征着行业内部力量的重新排列。同时,孟山都的动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试图收购先正达,若成功,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垄断程度。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庞大的国家,其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当时中国80%至90%的优质种子需要依赖进口,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农化行业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任何全球供应链的波动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农业安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任建新洞察到了深远的战略意义。任建新不仅看到了先正达在全球种子行业的领先地位,更看到了通过收购先正达,中国可以在农业科技方面实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中化收购先正达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从谈判桌上的角力,到应对国内外的反对声音,再到解决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任建新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 收购完成后,中国不再受制于人于种子技术上的依赖,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农化研发实力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这场并购,中国化工不仅改写了国内农业科技的发展轨迹,也在全球农化行业中确立了新的地位。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任建新的深谋远虑和坚定执行。 来自 中国年鉴 1993[M]. 1994

1 阅读:99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