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那会儿,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写信,写报告,全靠一支笔。一手好字,就是给人的最好第一印象。 --------- 我开始练字,缘于外公的一次叮嘱。 到了南京求学,第一次离开父母,他们不放心,要求每月必须写一封信回家,报告本月的学习生活及在校情况,越具体越详细越好,有特殊情况也可随时寄信回家。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特别是老妈发话,我会像古代臣子接到圣旨那样恭敬。 所以,我在学校里读的什么书,吃的什么菜,班上有多少人,女生有几个,宿舍的门牌号,武术队教练原来是部队里的教官,林林总总,流水账似的从南京飘到家乡,父母知道,邻居知道,就连外公也知道得一清二楚。 外公识字不多,主要听老妈介绍。他拿着我寄回的信纸,发现了问题,都到南京上大学(其实是中专)了,这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将来怎么工作呢? 在外公眼里,不会写字就不会工作。 其实是这个道理,我也是后来才懂的,开智慢了一点。 老妈接到外公的圣旨,于是要求老爸在回信的时候专门加上一条,必须练字。 我在南京接到圣旨,于是专门买了一本宠中华的硬笔书法字帖。 在学校,我除了有短期的武术队习武经历,还参加过两个兴趣小组,一个是文学沙龙,另一个就是书法练习小组。 工作之后,每天都有写字的机会,其实是每天都有写字的任务,做笔录,写报告。 外公说得对,生姜还是老的辣。 一张纸,一支笔,形成的材料给LD看,给FZ嫌疑人看。 看的人多了,都夸这一手好字。 夸的人多了,就传到大BOSS那里,他要我做他的秘书。 都是这字惹的祸,当时我还庆幸遇到了现代伯乐呢。 到了身边才知道,大BOSS一手好字龙飞凤舞,用书法的专业术语来说,是可以冠他祖宗姓的体。因为在书法界,把毛泽东主席的字叫“毛体”,吕凤之的书法叫“凤体”,还有更多的体。 我感觉到了压力,于是把练字当成了工作之余的业余爱好,那间九平方的宿舍,也成了见证我练字的最大看客。 这回是毛笔,先从正楷开始,字帖有柳公权的柳体,颜正卿的颜体,赵孟頫赵体,另外再加上简架结构。 临贴当然不能用宣纸,办公室过期的报纸是最好的资源。 刚开始买瓶装的墨汁,后来因为速度太快,便兑水使用,反正是练字,又不是出作品,淡便淡了,但凡有人来宿舍玩,便会说一句,臭死了。 我练字能坚持下来并有所提高,主要感谢两个人,一是我父亲,前文介绍过。二是有个同学,在某个国企当办公室主任,一手好字。 那个时候,我俩都是光棍条子,因为兴趣相同,晚上经常凑在一块,读贴,临贴,再默贴,如果时间晚了,两人就钻一个被窝。 有年冬天突然下了大雪,两人睡一个被窝,冻得瑟瑟发抖,一翻身不小心打翻了墨汁,倒灌进床上。得,干脆起床继续练字。 经过那么些年的勤学苦练,多少攒了点底子,练字也从楷体向行书发展,并有能力读懂草书。练的帖子也是五花八门,有碑贴,有拓片,最终被王羲之的《兰亭序》所吸引,用毛笔练,完了再用铅笔练,再用钢笔练。 知道自己成不了书法家,就是兴趣,慢慢也与书法协会的人有了交道。 图2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余康宁余老赠送给我的真迹,我把她挂在办公室里,既是书法欣赏,也是一种提醒。 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笔进了艺术馆,钢笔也成了文物,但我却保持了练字的兴趣。
我们年轻那会儿,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写信,写报告,全靠一支笔。一手好字,就是给人
靖易谈文化
2024-10-24 08:1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