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之后,第四野战军雄兵百万,兵力和武器装备全国最强。
四野由各大根据地的精锐部队组建,源头是中央红军。
四野拥有林帅、罗帅军政组合,还有大批精兵强将,下辖12个军团从38军到50军,组成4个强大兵团。12个军,战斗力可以分为三档:
第一档
38军,原1纵,源头彭德怀元帅的红3军团,朝鲜战争获得万岁军称号。
39军,原2纵,源头徐海东大将的红15军团。
43军,原6纵,127师被称为“铁军”,源头是南昌起义叶挺独立团。历史
第二档
40军,有名的旋风部队,解放海南岛,发挥了绝对主要的作用。
41军,成名之战是塔山阻击战。
44军,东北战场上解放5座县城。
45军,东北战场上的一支猛虎军。
47军,黑山阻击战中拖住了廖耀湘兵团。
50军,长春起义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
第三档
42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优秀。
46军,参加辽西会战、抗美援朝重要战斗。
48军,1952年撤编。
49军,1952年撤编。
50年代,44军和45军合编,组建为54军。
54军与38军、39军是解放军三大重装军。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四野部队39军路过。
补充一下,54军后来又吸收了43军头号主力127师,它综合了43、44、45三个军。43军兼海南军区,很早就撤销军部,后来组建又撤销。
41军绝对的第一档。解放战争战功也是排四野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