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的一天,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绿化工人在施工的时候,突然挖到一座墓门半开的明朝拱券石室墓,当墓门被推开以后,发现墓室里石供桌,汉白玉香炉,烛台和棺床一应俱全,且门框雕有题为“寿域万年安海渥筹添万倍,佳城千载固朝堂粟益千钟”,横批“一尘不到”的精美对联。然而离奇的是,墓室里却没有发现任何棺椁遗存,也没有发现有被盗过的痕迹,鉴于该墓是射击场明朝太监墓的一部分,加上位置处于明末清初的地段,有专家当即指出,墓主人很可能在甲申之变中殉国,从而未能葬入生前选好的墓址。 无独有偶,文物工作者又在墓室内发现了墨书,内容为“富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生穴预造喜,兴隆职万年”,落款是晚明一位王姓大太监。原来墓主人就是陪同崇祯皇帝于景山上吊殉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射击场拱券石室墓即为他的生扩。 虽说明末战乱之际不少档案都纷纷遗失,有关王承恩的事迹正史中只有寥寥数笔,但透过民间笔记和最新发现的古籍,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勾勒出王承恩忠贞的一生。王承恩来自今天的河北邢台白岸乡白岸口村,于万历末年入宫,隶属于皇太子朱常洛伴读太监王安的心腹曹化淳。等到朱常洛即位后,王安晋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因此与王安有着紧密联系的曹化淳和王承恩也自然是官运亨通。 不过好景不长,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就暴卒,到了天启初年魏忠贤掌权,王安遇害身亡,曹化淳则被贬到南京。可王承恩却安然无恙,被魏忠贤阉党任命为信王府掌管太监,去侍奉当时尚未即位的崇祯。有一次崇祯失足掉进信王府池塘,王府当值太监中只有王承恩直接扎进水里去救人,但他也不会游泳,和崇祯一起在水里挣扎。最后是由王府侍卫将崇祯和王承恩救上岸,可从那时起王承恩就变成崇祯最信任的人。 明熹宗朱由校去世后,魏忠贤有意阻拦崇祯登基,值此危急时刻,是王承恩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崇祯,并协助张皇后发布懿旨:“召信王入继大统”。至此终崇祯一朝,司礼监秉笔太监一直由王承恩担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战战兢兢。面对崇祯赏赐的魏忠贤宅院,王承恩不敢悬挂“王府”的牌匾,而是用“承恩居”取而代之。 即便如此,崇祯多疑的性格也并未放过王承恩。东林党人,户部尚书周延儒曾向崇祯进言,称王承恩权势过大,若不除掉将是另一个魏忠贤。一下子周延儒就打动了崇祯的疑心,一度都拟好了杀王承恩的圣旨,但是崇祯始终拿不定主意,加之想起王承恩对他的好,还是继续启用王承恩。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使用飞梯攻打西直门,平则门和德胜门,明朝守军或逃或降,唯有王承恩下令向李自成部开炮,连毙数人,但奈何架不住成国公朱纯臣献齐化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导致北京失守。崇祯为了守住紫禁城,急令王承恩集合所有太监,准备跟随他御驾亲征,可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两天后的3月19日,在逼迫周皇后自尽,手刃袁贵妃,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后,崇祯在紫禁城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和太监,但除了王承恩外无一人前来,对此崇祯发出最后的感慨:“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 在王承恩的陪同下,崇祯缓缓走向景山老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遗体光着左脚,右脚则穿着一只红鞋,而王承恩等待崇祯断气后,自己也上吊自杀,终年在60岁上下。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高度评价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下旨将他葬在崇祯思陵前,并亲自题写墓碑。如今王承恩墓是十三陵陵区内唯一一座太监墓,封土直径6米,墓前有三座墓碑,除了顺治御碑和行书墓碑“王承恩墓”外,另一座是康熙御碑,用来褒奖王承恩的“旌忠”。 至于王承恩陪同崇祯上吊的那棵老歪脖子树,清朝为了笼络民心,将其命名为“罪槐”,栓上一副铁链,“以示惩罚”。不仅如此,凡是皇族,王公和群臣等经过此处,必须驻足观瞻 。然而这棵树已在1971年枯死,现存老歪脖子树是1996年从建国门一带的道边树移栽过来。 1931年为了纪念甲申之变,故宫博物院于原址矗立“明思宗殉国处”碑,由书法家沈尹默题写碑文。但当时九一八事变一触即发,沈尹默故意将“明”字左半边写成“目”字,以示对日本的不屑。 1944年为了纪念“明思宗殉国三百年”,激发国人的抗日斗志,当时尚处在北平日占区的傅增湘等人领衔成立了“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于老歪脖子树旁矗立“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在碑文中傅增湘借阐述“是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时忠义之气,更足以激励万世不死之人心”,表达出“而至今登万岁之山,抚前朝之树者......欲叩九阍,而一抒其悲愤也!”的抗日民族情感。 现在除了知名的景山和十三陵外,与王承恩有关的遗迹即射击场王承恩生扩已运往石景山田义墓展出,“苍苍松柏,杜鹃啼血,凄绝春城。望帝不归”,一切自有后人来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