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位于河南商丘李姬园村的李香君墓被挖开,只见棺材里的女尸遗骨

冷亦聊文化历史 2024-10-26 09:23:59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位于河南商丘李姬园村的李香君墓被挖开,只见棺材里的女尸遗骨尚存,残余毛发发黑,牙齿洁白,且头骨小而圆润。通过对遗骨进行鉴定,女尸死亡年龄在30岁上下,符合李香君的基本生平。不仅如此,墓室里还陪葬有一支金簪和一个金耳环,但由于此前被盗的关系,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桃花扇。通过这次意外发掘,文物部门证实了李香君作为秦淮八艳之一是真实存在的,而孔尚任创作的剧本《桃花扇》是一部符合明末清初史实的历史剧,仅在一些细节上作了部分艺术加工和改编。“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正是国家兴亡的最好写照。 就出身而言,李香君来自苏州阊门枫桥一个东林党官僚家庭,父亲是当地的武官,担任类似指挥使的官职。随着魏忠贤清洗东林党,李香君家很快家道中落。为了生存,李香君将原有姓氏从吴姓改成李姓,由养母李贞丽抚养成人,学习演奏丝竹琵琶和唱昆曲,从事卖艺和卖唱。由于李香君小时候就受书香门第熏陶,熟读历代诗词,外加歌声甜美,不久就享誉江南,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官宦,都争先恐后地想认识她。 如今位于南京夫子庙钞库街38号的媚香楼旧址就是当年李香君卖艺和卖唱的地方,已被辟为李香君纪念馆,见证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爱情的起点。那是在1639年,年仅16岁的李香君在媚香楼偶遇时为东林党外围组织,复社领袖侯方域,当场就一见倾心。但侯方域身边并没有多少积蓄,无法交钱给媚香楼用于进一步结识李香君,最后还是画家朋友杨龙友雪中送炭,侯方域才有钱置办了一柄上等镂花象牙白绢面扇,系有侯家祖传琥珀扇坠,送给李香君作为定情之物,两人终于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甜蜜时光,从此在媚香楼里出双入对。 然而令侯方域没想到的是,杨龙友并非真正资助者,背后其实是阉党余党阮大铖在操纵。当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的时候,阮大铖前往南京避灾,成立群社试图拉拢名流,而侯方域在他眼中有收买和利用的价值。当侯方域知道真相以后,依旧无动于衷,反倒是李香君摘下发簪大骂阮大铖无耻。为了照顾爱人的感受,侯方域四处借钱,将原款还给阮大铖。 1644年北京失守后,南京成立了以福王朱由崧为帝的南明弘光政权,阮大铖一下子就鸡犬升天,成为当朝兵部尚书。为了躲避阮大铖的报复,侯方域被迫离开南京,前往扬州投靠史可法。而此时的李香君也就此闭门歇客,独自一人留守媚香楼,只待侯方域回来后娶她为妻。 报复不了侯方域,阮大铖就拿李香君下手。在阮大铖的怂恿下,55岁的兵部右侍郎田仰竟然要强娶21岁的李香君为妾,李香君誓死不从,一头撞在媚香楼栏杆上,当场血溅侯方域送的扇子。田仰见闹出了人命,只得放弃强娶。好在经过抢救,李香君脱离了生命危险,伤愈以后杨龙友利用血迹在那把扇子上画了一棵桃花,这就是桃花扇的由来。 见强娶不成,阮大铖又心生一计,他以弘光帝的名义颁布圣旨,召李香君入宫为弘光帝亲笔撰写的歌词剧本演唱。李香君无法违抗圣旨,只能服从,但她却随身携带桃花扇,一想起侯方域就会看着扇子的模样睹物思人。 其实远在扬州的侯方域又何尝不是思念李香君呢,只是在清军的大兵压境下,扬州成为孤城,与后方失去了联系。侯方域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辅佐史可法抗清的大业,那封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就是由侯方域起草,表达了愿“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即日当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 ”的不屈气概。 扬州城破后侯方域冒死逃回南京,但没过几天南京也沦陷,李香君则趁乱逃出宫内。但两人直到1645年底才再度重逢,只是李香君已看破红尘,选择到栖霞山葆真观出家。现在在葆真观遗址附近也有一座李香君墓,但文物部门经过勘探,发现里面是空的,应为纪念性衣冠冢。无独有偶,栖霞山还建有一座桃花亭,是后人缅怀《桃花扇》的最佳去处。 与《桃花扇》结尾不同的是,侯方域虽然剃发,但不愿为清廷效力,而是带着李香君回到商丘老家,居住在侯家宅院壮悔堂西边翡翠楼。当李香君身份暴露后,公公侯恂和侯方域原配夫人常氏将她赶出家门,最后又看在怀孕的面子上,允许李香君继续住在侯家,只不过要搬到距城十五里的侯家庄园(即今李姬园村)居住。李香君虽然生下一子,但终日仍郁郁寡欢,后来又染上痨病,于1654年病逝,年仅30岁。 侯方域得知死讯后悲痛不已,他在《壮悔堂文集》里专门写下《李姬传》,怀念李香君的一生为“其人有高义,君尤铮铮”。一年后侯方域也离开人世,临终前交代下人,要为香君墓前立一块墓碑,上书“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面刻“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的字样。至于那把定情信物桃花扇,则当作墓室陪葬品,不仅是为李香君送葬,更是为大明王朝送终。

0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