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位于辽宁海城文安山下的尚可喜墓突然被盗,只见墓室空无一物,仅剩

冷亦聊文化历史 2024-10-26 09:31:12

1958年的一天,位于辽宁海城文安山下的尚可喜墓突然被盗,只见墓室空无一物,仅剩下一方墓志,上书“皇清册封平南王尚可喜公墓志铭” 字样。不过墓志很快就被征用修桥,当做脚下的铺路石,直到九十年代重修尚可喜墓园的时候,墓志才物归原主,拓片则由鞍山市博物馆收藏。作为著名的清初三藩之一,尚可喜虽然下场最好,但按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顾诚在《南明史》里的评价,尚可喜以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 其实就家庭出身而言,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是明朝东江游击,在与清朝前身后金交战时战死于楼子山,母亲也死于后金战乱,当孔有德和耿仲明带路引后金军队攻陷旅顺后,尚可喜原配妻妾和家眷共数百口人全部投水自尽。至于尚可喜本人早年也曾是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后被毛文龙收为养孙,1621年,年仅17岁的尚可喜跟随毛文龙深入敌后数千里,奇袭镇江(今辽宁丹东),取得镇江大捷,生擒努尔哈赤元妃佟佳氏亲族首领佟养真。 然而在1629年,随着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新任总兵沈世奎不仅排挤甚至有意要加害尚可喜。最终尚可喜于1634年携部将和全部军械驾船航海归降后金,为此皇太极不惜亲自出城30里相迎,大呼“天助我也”,并册封尚可喜为智顺王,封地就设在海城。 归顺昔日的敌人后,尚可喜不断立功试图证明自己。其中在1636年,尚可喜跟随多尔衮进攻朝鲜,迫使李朝仁祖李倧结束与明朝的藩属国关系。1642年尚可喜又跟随皇太极亲征松山和锦州,明军有多达5万人阵亡,“ 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而且就连总兵洪承畴也投降清朝。清军入关以后,尚可喜则追随英亲王阿济格围剿李自成,将李自成逼到九宫山,在中了地主武装埋伏后遇害。1649年尚可喜因功正式晋封平南王,由顺治帝赏赐金印,重十三斤六两,上面刻有“平南亲王之宝”字样,现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不过尚可喜一生中最大争议和后半生归宿都与广州息息相关。那是在1650年二月,尚可喜率军兵临广州城下,南明守城将领则利用城北最高处镇海楼死守长达十个月,全体军民同仇敌忾。尚可喜先后使用筑垒相逼,攻城车攻城等战术,就是突破不了广州城墙缺口,直至动用了荷兰火炮手,才轰塌镇海楼和城防。尚可喜入城以后,大军肆意抢杀,死亡百姓多达60万人,“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 而广州传说中的“十八甫封刀”,以及六甫水脚,十二甫,十五甫正街等地名,来源就是尚可喜麾下的平南大军。 从1650年开始,尚可喜镇守广州长达二十六年,在重修镇海楼后,他以此为中心大建平南王府,并且大肆敛财,垄断了盐矿贸易,“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故时人有“平南之富,甲于天下”的说法。但如今平南王府已不存,只剩下一对石狮子,陈列在人民公园门口。 待年纪大了以后,尚可喜突然改信佛教,赞助重修了广州大佛寺,太平庵,海幢寺,长寿寺,飞来寺等寺庙,特别是将大佛寺改建成尚家家庙。其中在重修太平庵的过程中,尚可喜还捐赠了一口大钟,上面刻有“平南王尚可喜奉命恢粤...... 将士奋腾,兵马无恙......追溯不忘,乃捐资建造太平庵......以志佛力于不朽”的铭文,现被广州市博物馆收藏。 除此以外,尚可喜还让一个女儿替自己出家,在越秀山为女儿专门修建檀度庵,并请当时广东四大名刹之首的肇庆庆云寺住持栖壑法师前来开法会,但没想到的是,栖壑法师却以“ 独虑草野颓龄,进退不便,恐辱王命为畏”的理由回绝,让尚可喜自讨无趣。 1673年,年近七旬的尚可喜上书康熙帝,请求“以两佐领甲兵及藩属孤寡老幼自随,归老辽东海城”,得到批准,但不久吴三桂和耿精忠蠢纷起兵,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更是蠢蠢欲动。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平南王府,宣布响应吴三桂,尚可喜闻讯后欲悬梁自尽,但被左右救起。自知时日无多的尚可喜,令奴婢将他扶起,正襟危坐,头戴亲王夏朝冠,身穿亲王夏朝服,由画师画下七幅画像,希望流传后人。八个月后被围困的尚可喜病逝,享年72岁,临终前面朝皇太极昭陵方向跪拜,死后则停尸大佛寺。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下旨厚葬尚可喜,为他在海城修建亲王陵园,并亲题神道碑,称赞他“ 王素笃忠贞,若人人尽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讽刺的是,1791年,乾隆帝在褒奖南明抗清忠烈的同时下令编纂《贰臣传》 ,将降清明朝官员将领均称为“贰臣”,其中尚可喜名列甲编第十六,算是对他的一生进行了盖棺论定。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