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使我国原子弹研究工作陷入停滞。然而,此时一位年轻

鸿史观 2024-10-26 15:43:13

1960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使我国原子弹研究工作陷入停滞。然而,此时一位年轻人挺身而出,完成了原子弹研究中最关键的一环!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在各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为了帮助中国发展工业和研究核武器,苏联甚至派出了上千名专家来到中国。 当时的王明健还是中南矿冶学院的一名学生,他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知识将来会用在国家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 1956年,王明健正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毕业典礼,然而这时他却接到了国家发来的调令。这份调令让他既激动又充满了不安。 激动的是,他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安的是,他需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将被保密,而且在任务完成前,他也不能回家。 经过深思熟虑后,王明健签署了这份协议,在家与国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随后,他被分配到了国家的核研究工作组。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苏联的专家,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为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仅仅两年后,国家就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带领一个团队,专门负责研究二氧化铀的提取。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因为铀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 绝大多数国家时至今日都没有掌握二氧化铀的提取技术,但王明健却要在1958年时就将其提取出来。这一年,王明健不过才25岁而已。 王明健没有退缩,他带着团队来到了广东韶关的下庄,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开始了二氧化铀的提炼工作。 也是这一年,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国家给王明健的任务是,用最短的时间将二氧化铀提炼出来。 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连专业的场地都没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想而知,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而建设一座专业的水冶厂就成了第一步。 到了1959年,中苏关系更加紧张,但一些苏联专家仍然在帮助我国研究原子弹。 王明健必须利用苏联专家提供的专业知识,尽快完成二氧化铀的提炼。 终于在4月份的时候,王明健的团队成功提取出了制造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而此时距离他到下庄也不过半年多的时间。 二氧化铀的提炼成功无疑加快了原子弹研发的步伐。然而,这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60年,苏联撤走了在我国的一千多名专家,这对我国的科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其中就包括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苏联专家的离开,使我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几乎停滞。当时,钱学森承担起了原子弹研究工作的主要责任。 但毕竟钱学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在钱学森的身边还有一群像王明健这样的精英人员。他们迅速地填补了苏联专家离开后留下的空白。 但专业的知识和核心的技术却不是人多就能解决的。 1961年,王明健从广州回到了北京。他的任务是在没有苏联专家协助的情况下,不断提炼出原子弹所需的核心原材料。 王明健展现了他的才华。他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和“受控萃取法”,并利用这两项技术提取出了原子弹里最重要的重铀酸铵,从而加快了我国原子弹的研发速度。 1964年,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试爆。那一刻,王明健激动得泪流满面,许多科学家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们为何而哭?有为原子弹研究成功的喜极而泣,也有为他们自身而哭。因为很多科学家都跟王明健一样,隐藏了名字,不能回家,甚至连亲人去世都不能回去吊唁。 在1958年年底的时候,王明健就收到了祖母病危的书信。但他正处于工作的关键时期,没有回去。他只能对着家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以表达对祖母的哀思。 这就是我国科研人员的高尚品德。他们中很多人都没能见到至亲之人的最后一面,但他们却无怨无悔。 国家也没有辜负他们。尽管这些科学家不能回家照顾父母孩子,但国家却在替他们照顾着家人,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王明健的工作并没有因为原子弹的研究成功而结束,他继续坚守岗位。直到1995年,他正式退休后,才回到了暌违已久的家乡。 直到2019年,王明健的名字才被公布出来。这个时候,国人才知道王明健为我国原子弹的研究付出了多少心血。

0 阅读:51